文/然雪婵
犹记得在事务所工作时,一次项目组与客户吃饭,席间项目组成员与客户的财务总监、主管和会计人员都相谈甚欢。
唯有上司宁总只是偶尔附和,点头微笑,多半是客户在说,他在听,偶尔与财务总监的几句言谈也稍显局促和紧张。而面对一桌子人说话时,他的脸通常会憋得通红。
而事实上,所里的每次集体活动,他都是独自行动的那一个。没有与同事说说笑笑,就算是年会,他也总是默默坐在桌子的一角,看着众人笑闹。有同事向他敬酒了他才站起身,礼貌地回酒。
也没有什么不对,就是给人一种拒人千里的感觉。
但是他的专业能力却几乎是全所无人能及的,所里很多审计的表格、系统都是他开发出来的,那些复杂的公式、编程、逻辑语句化为一套完美的审计流程系统展现出来的时候,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这也是他年纪轻轻就能做到副主任的原因吧。
并且我看过他发表在公司内刊上的文章,文笔之犀利,文思之敏捷,已经能媲美一个专业作家了。
但涉及专业问题时,他却能游刃有余、条理清晰地侃侃而谈。
就像每次的项目启动会,说到部署、程序和专业性的审计流程,他能在全所数百人面前如数家珍地说上一整天。
并且他对下属虽然从来不会在言语上表达关切,但批改底稿时,上面密密麻麻都是他的标注,每个细节他都会提醒我们注意,很长一段时间里,跟着他,确实学到了很多进步也很大。
以及项目上有同事感冒时,他虽然从来不会嘴上过问,但第二天,同事桌上总会出现他送上的感冒药。
目前社会对外向人的宽容度远远高于内向的人。甚至在一些公司的招聘简章上,也明确注明“性格开朗、健谈”等字眼。
但事实上,内向的人并不见得比外向者差。他们感情很细腻,只是不爱说废话,而真正涉及到自己感兴趣或擅长的领域,他们会比外向者更能有条理有逻辑地侃侃而谈。
并且他们会极力避免无用的社交,而将时间用在打磨自己的能力上,这样倒更能使自己在某一专业领域真正发挥出自己无与伦比的优势。
我曾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因为自己的不健谈、害羞而自卑。不管是同事聚会,还是公司年会,抑或是任何公众场合,我都是躲在角落里独自发呆的那个。
听着一大群人聊各种话题,我却总是有心无力地插不上嘴。好不容易憋出一句话,但当大家目光都聚集到我身上时,却又无比焦虑和不自在,而后便缄口不言再无下文。
我是个非常慢热的人,甚至是和部门同事相处,也要等到一年以后和他们完全熟络了,我才敢在部门里公开说一句话。
我很害怕成为众人的焦点,甚至很多时候懒得跟人打交道,不愿违背自己的意愿去迎合他们。
我讨厌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不喜欢见到陌生的人,更不会主动和陌生人说话。因此不管是面试时还是工作中,我都是别人问一句我答一句。起初还觉得没什么,直到去年领导找我谈过一次话,主要就是我在公司话太少,让他觉得我拒人千里,希望我能改变一下自己的性格。
于是从那以后,我就更焦虑了。买了很多演讲和口才的书看,也看了很多演讲和访谈的视频,也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侃侃而谈。
然并卵。
所以最终我报了一个当众讲话的培训班,希望能改变自己不善言辞的性格。
当我被老师推上台当着三十多个学员的面做自我介绍时,我的内心是极度崩溃的。三十多道目光齐刷刷地盯着我,那时的感觉有如万箭穿心,我感觉我似乎在接受一场凌迟的审判。所以自然是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我无奈地看看老师,准备冲下台。他拦住了我:如果不说话,那就在台上站一天。
于是,我使出浑身解数,在站了大约4、5分钟之后,脸涨得通红,终于从喉咙眼里挤出几个字:大家好,我叫王春。说完马上冲下台。
这是我第一次在这么多人面前说话。以至于现在都能清晰地记得当时的心情。
从那以后,每上台一次,我都会自信一点点,声音也会提高一点点。甚至,我已经能当众很自然地完成一篇五分钟的演讲。
甚至会比那些所谓的外向的人更能有条理有逻辑地去演讲。
但是,我的性格并没有变。我依然是那个内向的、喜欢独处的、不爱说话的我。
而培训班的学习教会了我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接纳自己。
接纳自己的性格,接纳自己与人沟通交流的方式,接纳自己不爱说话的事实。
内向者跟外向者不同,他们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恢复能量,而与人交往时,他们往往在消耗能量。
我能够当众完成演讲也恰好证明了一件事情:对于内向者而言,一开始以为让自己觉得无计可施的一件事,通过自己努力去尝试改变,最终是能够做到的。只是看你愿不愿或者这件事值不值得你消耗能量去做。
而一旦你愿意去做了,你就会比其他任何人做得都更好,因为整个过程中,你是用全部的能量去换取这样的一个结果。
而事实上日常生活中,你并非一定要改变自己的性格去迎合他人。
而在你首先接纳自己的时候,一切与人的交往都会变得自然起来:
我并非要和所有人打成一片,我并非拒人千里,我只是不爱说话,我只想跟我愿意与之交往的人就一些我感兴趣的事情做一些讨论。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