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从写作开始》 ,这本书我买了很久,记得那是上学期听刘祥老师的讲座时就买了,但始终没有读。我知道写作是检验梳理我们的思想的好方法,可是我始终觉得自己坚持不下来。
今天,我终于决定读它,因为暑假我没什么事情可做,还有最近投稿石沉大海,我找不到原因,没有编辑告诉我为什么不行。
书中前言中说朱永新先生曾经成立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投保条件是“每日三省自身,写千字文一篇。一天所见、所闻、所读、所想,无不可入文。十年后,持三千六百五十篇千字文来本公司。理赔办法:如投保方自感10年后未能跻身成功者之列,本公司以一赔百。既现投万元者可成为百万富翁,本公司只求客户成功,不以盈利为目的……”刘祥老师是在2004年夏季读到这份开业启示的,于是他就坚持下来,14年写了估计500万字。十四年前未曾发表过直言片语。14年后自己的文章整理成900多篇,发表在各类教育教学报刊上,而且还出版了10部教育专著。
一个成功的案例告诉我,想在教育上成功,需要写作。只有坚持下来,才可能成功。
读到这儿,我想起自己最近向各个杂志社投稿,都是石沉大海,有4封回信,只是告诉我未被录用。我写的是事实,是个人的经历的教学中的事件,但是为什么不能够留用了,我迷惑。
读第1讲教育写作的误区。
确实如作者所讲,我写作的目的本着是我手写我心的写作意识来进行的。写作误区一讲“盲目跟风人云亦云”。我觉得自己没有犯这个毛病,因为我写的是自己的思考,至于跟风,自己都没有看论文不知道风向,自然不知道跟风。不跟风,那有可能就是我的视野逼仄观点陈旧啦。讲到这一点,我认同此观点。我的文字只是自己教学中的困惑,有些真的是很久以前别人已经研究过的,比如朗读、磨课,这些都是别人多年前多篇文章发表的,他们有成熟的经验,但是我没成功,也没有成熟的经验,我有的是困惑,我想表达自己所思,可能我的文字中没能展现出来独特之处吧,或者没有阐述清楚。
至于“叙述错杂,缺乏条理”,这一点我特别的认同。我本人叙述的时候经常加以议论,总担心别人看不懂、听不明白,这种夹叙夹议让我的教育叙事变得别人不想再看。再有我真的都是在自我的小圈子里,从自己的角度去想去写,没有从教师、学生、他人、当下需求、未来需要等不同视角,综合考量,这也真的像苏轼说的“只缘身在此山中”,没有换位思考,也就是我的文章不被选用的原因吧。
至于标题写的大,内容空乏,正是我的教学叙事存在的问题。记得前几天看的教学论文,他们通过具体数据、详实的案例来说出自己的观察,进行分析、概括、总结、提炼。我没有这么做,是因为自己观察不够细致,没有认真的思考,也没有理论的支撑。
最后一条说“乐于表达,懒于修改”,我就是这样的,很迅速写完事例,不再看内容,不愿意过几天再拿出来修改,因为过几天我再看还是要修改,总觉得改不完,干脆不改了。
(我的天呐,这样轻轻松松就写了1000多字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