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时代,谁之过?
“碎片化”三个字,仿佛在一夜之间火了起来。碎片化的信息,碎片化的知识,碎片化的阅读,碎片化的时代……
第一次听到“碎片化”三个字,还在读研究生时。当时我专门去请教导师,质疑为什么一定要看专业书籍,我觉得专业期刊也很好,而且能在有效时间内最快速的取百家之长。导师略沉思,回答我,“期刊是碎片化的观点,《读者》《青年文摘》你肯定看过,读时觉得特别有道理吧,你现在能给我说几句出来吗?”
顿悟,当时!
于是,乖乖滚回去啃嚼专业书。老外写的书,即便翻译成中文,也极其难懂。我当时把看专业书,形象的比喻为“做阅读理解”,逐字逐句的抠读。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毕业论文获得了很好的评价。
工作后,一次教师读书动员会上,我提醒大家,要避免碎片化阅读。当时觉得好骄傲啊,仿佛我窥到了人生真谛一般。
然而,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 app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微信,公众号,音频,视频,图片处理,手游,购物,健身……
只有你想不到,没有 app做不到!手机瞬间挤占了我们的生活,抢夺我们珍贵的注意力。于是,我们被“碎片化”了……
接着,意识觉醒的先驱者振臂呼吁,手机浪费了我们大量时间,要放下手机,拿起书本。而同时,又有一拨人在摇旗呐喊“利用碎片时间学习,21天学会……”
无论怎样,我们都承认了碎片化时代的到来,而又一致的将这一切,归咎于智能手机。然而,这一切,真的都怪手机?
笔者问一下:“智能手机出现后,你一年读了几本书?”
“0本啊!还不是手机害的,老想玩它!”
“那智能手机出现之前呢,一年读几本书?”
“呃,我想想,好像,也是0本!”
那你还厚着脸皮骂手机呢!它是你什么人,被你玩完了,还要被你骂?
时代对于每一个人而言,都是相同的。那么要不要被碎片,只有你自己说了算!
哈佛的学生餐厅,很难听到说话的声音,每个学生端着比萨可乐坐下后,往往边吃边看书或是边做笔记。没见过哪个学生光吃不读的,更没见过哪个学生边吃边闲聊的。
难道不应该边吃饭,边刷微博,给饭菜拍个照美个图发个朋友圈,等着别人来点赞吗?
为什么哈佛的学生,不和我们一样玩手机,然后再去声讨这个时代的碎片化?
好吧,哈佛人离我们太远,讲讲身边人。还是我的导师,曾经过年时咨询他些事情,(我也够没眼色的,偏过年时叨扰老师),聊天时得知他正在老家过年,现借住亲戚家中,孩子大人,热热闹闹。我赶忙抱歉的说:“老师,耽误您陪家人了!”
回复:“没事,我在修改书稿。”
“还有书房供您用啊?真好!”
“没有,我在厨房。”
顿时,我的大脑率领着我的手指头、下巴颌等一众小伙伴,都惊呆了。
Excuse me?在厨房修改书稿?修改书稿,这么高大上的行为,难道不应该配一间书房,挂上古色古香的字画,摆满一面墙的书架……再不济,也得有张书桌和一盏台灯好吗?厨房,书稿,这个画风实在不搭!
然,老师回复:“没人打扰即可。”
为什么会这样,难道过年时,不应该是大家一起吃吃饭,然后各自在群里抢红包,复制粘贴拜年语录吗,摇摇手机抢央视的红包雨吗?或者拍个照美个图发个朋友圈,等着别人来点赞?
不,他们全都选择了一种生活状态——化零为整。他们拒绝被碎片化,他们遵循着自己的计划与节奏,按部就班的执行着。
笑来老师曾说,他认为手机是最反人类的发明,会毫无预见性的突然响起,打扰现下的思考。而他是怎么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骂手机,将他珍贵的时间给碎片化的呢?
No,没有一句多余的话,他只是默默的将手机静音。待到工作告一段落,再去拿手机,回复些他认为该回复的电话。久之,朋友们也适应了他那慢好几拍的回复节奏,居然也蛮和谐,居然笑来老师不时时刻刻的看手机,也赚了个盆满钵满!
这让一会不看手机,就觉得分分钟会错过了一个亿的我们,情何以堪?
那么,碎片化时代,到底谁之过?手机?否也!网络?否也!人心?是也!
你的眼界,你的见识,你的目标,将决定你的行为,决定你的态度,决定你是否愿意被碎片化的态度!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有句名言:存在即合理。就是说,凡是存在于现实的事物,就有其合理的理由。不要再去纠缠于时代的碎片化,信息的碎片化……守护好自己的内心即可。
任它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