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美国社会工作研究者布琳.布朗在TED x休斯敦发表的关于《脆弱的力量》的演讲视频。我忽然觉察到原来我们一直误会了“脆弱”,我曾经也和其他人一样选择回避自己的脆弱,用比哭还难看的笑容、无所谓、不在乎、报喜不报忧来伪装坚强。我问身边的人,问他们是如何理解脆弱的,有些人言辞闪躲,有些人闭口不谈,并认为自己从来没有过脆弱的时刻。
“脆弱就是软弱”,这是被大众广泛接受的误解。同时也是最具危害性的。人们为什么不想谈论脆弱,因为脆弱与“恐惧、软弱、羞耻、矫情……”这些负面的词汇联在一起。如果我们一生都在刻意远离脆弱,那当有人选择直面脆弱时,我们就会对他们嗤之以鼻。我们不再尊重和欣赏脆弱背后的勇气和胆识,我们让自己的恐惧和不安变成了评判和指责。
为了更好地了解“脆弱”,于是我向好友们提出了两个问题:1、你是如何定义“脆弱”的?2、可以描述一下“脆弱”的感觉吗?
关于如何定义“脆弱”,我收到了如下答案:
.找理由
.坚持自我
.寻求帮助
.想改变当前的生活现状,却又无能为力
.发现自己轻度抑郁
.承认我害怕
.请求原谅
.承担责任
这些听起来像是脆弱吗?并不是,脆弱听起来像是真相,感觉起来更像是勇气。因为如果我们允许自己变得脆弱,就要承担巨大的情感风险。但是,我们不能把冒险、面对不确定性、敞开心扉袒露情绪与软弱画上等号。
我们总是喜欢在别人身上看到真实和坦诚,却害怕自己以真实和坦诚示人。当我们看到别人袒露脆弱时,其实会认为这是一种勇敢的表现。
关于描述“脆弱”的感觉,我又收到了一些答案,同大家一起分享:
.找理由躲进心里舒适区
.摘下面具,希望真实的自己不会让人太失望
.糟糕极了
.恐慌、焦虑
.不再控制
.做自己最害怕的事情
我很开心我能收到这些答案,因为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就是在接纳和对待内心的脆弱,以及如何感受随之而来的各种情绪。
当专家们、情绪控制大师们都在教我们如何控制情绪的时候,却很少有人教我们如何接纳自己的情绪、如何感受自己的情绪。我们对脆弱的误解,是因为我们失去了对情绪的宽容,因此也就失去了对脆弱的宽容。
脆弱是所有情绪和感觉的核心。体验情感,就是坦白内心的脆弱。将脆弱视为软弱,等于将情感视为软弱。如果因为担心代价过高而摒弃情感生活,那就远离了那些赋予生活目的和意义的珍贵之物。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成为完美的人,但“完美”真的存在吗?如果真的存在完美的人,那他就一定是一个幸福的人吗?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承认自己的不完美,直面自己的脆弱,因为我们不完美,所以我们注定要努力,但我们值得被爱,值得享有归属感。这样我们是不是会觉得自己更有价值?从而全身心地投入生活。
消极只是暂时的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