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收获:
首先意识觉醒,将时间和注意力放在哪里,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复利效应,我们会在哪方面就一定会有收获,时间会给我们回报。当思想观念改变以后,就要行动,大量的看书,先看100本,先完善自己的基础知识。看完书要写读后感。就像作者2020年看了170本书,总共输入2000万字。经过每天的不断刻意练习,再加上大量阅读的积累,阅读速度也自然慢慢快了起来。也正是有了阅读这个习惯,后来才慢慢培养了早起、写作、深度学习投资理财、写晨间日记、冥想和时间记录等等习惯。阅读对我来说是一切改变的基础。
当不知道阅读读哪些书可以从这几个领域开始,每个领域作者推荐了 3 本:
一、自律习惯书单
1《微习惯》
2《习惯的力量》
3《掌控习惯》
二、时间管理书单
1《人生效率手册》
2《奇特的一生》
3《只管去做》
三、阅读书单
1《这样读书就够了》
2《洋葱阅读法》
3《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四、写作书单
1《学会写作》粥佐罗
2《精进写作》弘丹
3《写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资》五、心理学书单
1《社会心理学》
2《被讨厌的勇气》 3《影响力》
六、认知思维书单
1《穷查理宝典》
2《好好思考》
3《思辨与立场》
七、学习书单
1《刻意练习》
2《金字塔原理》
3《好好学习》
八、赚钱书单
提升财商:
1《小狗钱钱》
2《穷爸爸富爸爸》 3《管道的故事》
投资理财:
4《手把手教你读财报》 5《指数基金定投指南》 6《股市进阶之道》
投资理念:
7《穷查理宝典》
8《价值》
9《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
九、复盘书单
1《人生效率手册》
2《复盘》
3《精准努力》
十、个人成长书单
1《财富自由之路》李笑来
2《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3《认知觉醒》
十一、人际沟通
1《非暴力沟通》
2《关键对话》
3《人性的弱点》
如何提升阅读的速度,从道的层面和术的层面来解读:
道:你有多少知识储备,决定了你理解的程度,决定了你阅读的速度。
一个人的学习速度和学习能力的强弱,其实取决于他过去,学习的东西,取决于他过去积累了多少,记忆了多少。我们大脑当中积累和储存的知识,可以称为“背景知识”。背景知识就是人和人之间理解能力的差距。
术:
1读书不要一个字一个字的阅读,“读一本书,其实不用把每一页都仔细看完。和投资、做企业一样,平均分配精力是很蠢的……知道了这本书讲了什么东西,包括核心论点和分论点、论证逻辑和思考框架、论据……在要用到这本书里面的信息的时候,能够快速准确地提取出来使用。”大部分一本书只有20%的内容可以用,和二八定律是一样的。我们阅读的目的就是要找到那 10%左右和你相关的、经典的、有启发的书,再从其中找到 10%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文学书除外。我们甚至只需要邂逅1%。
2如果是读电子书的话,可以将手机设置上下滑动翻页。
3可以进行主题阅读,可以同时看多本书。
4带着问题阅读,不要从第一个字开始看书,先看目录序言,再带着问题去看书。
都带着哪些问题呢?
.这本书主要是讲什么内容的?
.这本书讲的内容是真的吗?
.这本书是用什么逻辑讲述内容的?
.这本书和自己又有什么关系?
.这本书中哪些部分对自己影响比较大?
5读书笔记要方便记录
在看书过程中,如果看到触动自己的句子,可以直接复制粘贴到备忘录或者划线。
6反复实践练习:
(1)不要重复阅读
(2)阅读时,从思想上将所接收的信息分类,并记住各类基本内容。
(3)阅读时不要出声。
(4)阅读时视线垂直移动
(5)阅读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要系统地完成书中规定的各项练习。
补充:无论是任何读书方式,读书时间都要利用上,抓住重点,抓住相关处,要么核心思想,要么和自己相关的东西。
(6)注意输出
只输入不输出,其输入效果也不好,读书一定要注意输出。
输出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读后感;可以是书摘;可以是拆书(把书的逻辑框架、叙事步骤拆解出来);可以是书评,也可以是一段读书笔记的分享;还可以在社群进行分享。
阅读速度首先取决于时间,其次取决于方法。
如果说6小时读一本书,留出2个小时输出。这样一年也能读上52本。如果每天读3个小时,3天一本书,一周能读两本。
作者如何做到一年读170本?
美国人每人每年平均阅读 21 本
书,日本人17 本书,而我国 5本。
全世界每人每年平均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为 64 本;其次是俄罗斯,为 55 本。
阅读数量 N=阅读速度 V×阅读时间 T
阅读速度 V=理解能力 L×背景知识 S×阅读技巧 Q×专注力 Z阅读时间 T=碎片时间 T1+整块时间 T2(1)
从数学的角度看一年阅读 100 本书
一年总共 52 周,除去休息 2 周,也就是每周要读完 2 本书。
(2)关于阅读时间 T
微信聊天有置顶功能,我们自己的时间也可以有置顶项,把最重要的事排在最前面。
(3)阅读前先有立体结构
读书,就是把一个线性的文字语言,在脑子里还原成一个树状的知识晶体,然后储存成网状的知识结构。
作者为何大量阅读:
为了改变,阅读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实践比阅读本身更加重要。
从权重上看,阅读量<思考量<行动量<改变量。阅读仅仅是最表层的行为,最终的目的是通过思考和行动改变自己。
但作者为什么还要选择大量阅读,并且快速阅读?
亦仁说过一句话,认知上的最大竞争,其实是信息输入量的竞争。
原因很简单:你输入的信息越多,看待问题的视角就会更多元,分析问题也会更有深度,也就具备了洞察力。所以只要多输入,多读书,多学习高手的分享,认知自然就会提升。
1、因为想看的好书太多了,就是因为想看的好书太多,渴望成长,所以选择大量阅读和快速阅读。
2、因为大量阅读就是海绵式吸收学习知识的过程,大脑里知识点越多,神经元突触就会越发达,更有助于知识的吸收。
我们需要建设一个大脑图书馆,在大脑里多积累优质信息,让它们形成一个网络。读书越多,大脑中的神经元突触就会越多越发达,从而产生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就越多。
3、须鲸式学习
把有用的无用的全部都吸进来,用自身的知识体系网来筛选。
大量阅读就是提升认知最快的方式之一
很多牛人都受益于大量阅读,比如毛泽东,曾国藩,李嘉诚等。
大量阅读后,如何提高知识的“留存率”?
输出或者行动
关于阅读数量和质量
阅读数量和阅读质量适用于不同的时期。
就是在我们还没有开始阅读的时候,也就是阅读初期,脑子里还没有太多知识的时候,推荐大量阅读,因为这个阶段急需输入大量信息。
如果已经阅读一段时间,比如半年,或者已经读完 100 本书了,那就可以开始注重阅读质量了。
我的感受:掌握了一些阅读的方法,要活学活用。
我的行动:
1距离2023春节还有5个月10多天,除去2月份我不看书,总共有20周,我的计划是每周看两本书。总共阅读40本书。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计算读和写所花费的时间。
2主要阅读的内容,阅读,写作,时间管理和自己工作的专业绩效管理,财税管理和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