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六点多,我们一行40人踏上了龙口莱山的穿越之旅。
领队提前几天就通知,莱山昨天会有大风降温,反复强调了需要带的装备,以应对天气变化,心里也是有些忐忑,前两天高温一直20度左右,昨天预报高温只有12度,山上的话,温度还会低一到二度,莱山是第一次去,不知山上是什么情况。
因走的比较早,天还是有些暗,城市里路灯依然明亮的为早起的人们照亮前行的道路,我们纷纷在车上迷瞪着,养精蓄锐。
不知什么时间,虽然闭着眼,却也感到一阵光线透过眼皮强烈的刺激着眼睛,睁眼一看,原来太阳已经升起来了,车外的天空湛蓝湛蓝的,如一块通透的无边无际的宝石。
太阳无比灿烂温暖的光芒将整个大巴车内点燃了,明亮耀眼,人们纷纷醒来幸福的惊呼着,只看如此美好的太阳,温度应该也不会有预报的低迷。
大约九点半,我们到达了莱山脚下的小山村,需徒步穿过村庄到达山脚下开始登山。我们行走在村边的小土路上。蓝蓝的天空中点缀着几朵白云,阳光明媚,温度适宜,不冷不热,一丝风都没有,枝不摇叶不动,真庆幸天气预报的不够准确。
据说秦始皇,汉武帝,汉宣帝当年东巡时来过莱山,所以我们的脚步很可能踏在了他们当年乘坐的辇轮留下的痕迹上,真让人心潮澎湃。
路两旁是大片的果园,大多是苹果树,苹果应是采摘完成了,只是偶尔有那么一两个漏网的遍体通红的果子悬挂枝头,一定是极甜的,令人垂涎欲滴。
矮墩墩的苹果树中偶尔会有一两棵柿子树如鹤立鸡群般高傲的挺立着,每根枝条上都有数枚橙红色的柿子如服装模特般在尽情的展示自己,柿子树上剩余的少许叶片也已是红彤彤的分外艳丽,不仔细看,都分不清树上哪是柿子哪是叶子,只是一片一片的艳着。
到达山脚下,抬头仰望,山峰连绵不断,触目可及,从山脚到山顶大多是一块块的巨石堆砌而成,植被不多,是一种厚重的苍翠色,应该是松树吧。
稍事休整,便沿着前人踩出的不是道路的道路开始爬山,坡度不是很缓和也不是很陡峭,一会儿便又听到自己的呼吸粗重的跟拉风箱似的,腿肚子也酸胀的难受,双腿灌了铅的感觉体会的是淋漓尽致。
多么熟悉,爬十次山,可能七八次会有这样的感受,但也知道,大约半小时左右,这种感觉就会消失,一切趋于正常,好像体力越来越好。
莱山不是很高,当体力缓和过来的时候,已接近了第一个山顶,看着组成山顶的那一块块突兀的巨石,大多都有三两米高,这还不算大的。
怎么上呢,领队已经三下五除二就爬到了顶上,给我们打气加油,并告知我们爬的时候脚要踩到哪个位置比较好爬。这次爬山新人不多,对于大多都爬过多次山的我们来说,什么都不用多想,有困难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
我们这真叫爬山,手脚并用,老远一看,都跟壁虎似的贴在石壁上,石头虽大,表面很粗糙,并不光滑,多少有些小坑小窝的,便是我们踩住用力的地方了。
间或石缝里生长出一棵小小的灌木,那便是老天也在搭把手了,手抓住灌木脚下一用力,这块石头便被抛在脑后了,有时实在无处下脚了,领队和那些男队友便拽住手腕,一下也就上去了。
第一个山顶是最矮的,很轻松都爬了上去,到了山顶上,才感觉到风原来这么大了,在山腰时还没有风,是起风了还是风原本就在山顶上。
领队带领我们顺着山脊的东边走,竟然又恢复到了基本无风的状态,整个队伍沐浴在阳光中,温暖异常,但一来到山脊的西侧,便又是狂风大作,好在石头够大,如果是碎石的话,一定会上演一场飞沙走石了,大自然是多么奇妙。
我们贴着山脊东侧向第二个山头前进,山上树很少,只是在石缝中偶尔生长着几棵小松树,虽苍翠,却是稀稀拉拉的,地上草也不算多,应是与山的结构有关。
山体都是整块裸露的巨石,泥土无法附着,那些植物只能生长在石缝中残存的一点土壤里,这山上看似不起眼的一草一木,是多么坚强,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历经大自然风霜雨雪的洗礼,却顽强的存活了下来。
从山脊向远处望去,却发现山腰的暗青色中偶尔会有一小簇一小簇的红,艳的耀眼,与整个山的色调非常不一致,就像黑夜里的一盏明灯。
我很想知道这是什么植物,说红叶,感觉也不是,红叶早已败落了,而且颜色比红叶更红更鲜艳,因距离远,总是望而不得。
又顺着山脊走了一程,忽然发现旁边的石缝中生长着一棵红色的植物,有点像山杜鹃,背阴里的叶片是青色的,阳光中的叶片有些却是血红的,鲜嫩娇艳,阳光如血滴般在叶片上亮闪闪的滚动着,我脑海中突然蹦出一个词语:啼血杜鹃。
我知道了,山腰上的红艳原来是杜鹃,只知道春天时美丽摇曳的杜鹃花将万山红遍,却不知秋末冬初的杜鹃叶片却也是如此的惊艳。
第二个山头比第一个要高一些陡一些,有些巨石实在让人无处下脚,手也无处着力,一个不小心,虽不至于跌落悬崖,但也一定会鼻青脸肿,无人能识。
男队友身形高大灵活的多,看他们没怎么费力就已经上去了,我们这些女队友只能是,上边有拽手腕的,下边有撮着的,勉强上去了几个,剩下的根据领队的指挥,绕过了几块巨石,爬了一个稍微缓和距离稍远的地方。
那也是手脚并用,手边有树就把树,有草就拽草,脚下还要注意不要踩到活动了的小石块,避免伤到下边的队友,爬不动了拽住树干稍喘口气,再继续。
好容易爬到了山顶,向下一看,刚才爬上来的地方直上直下的竟然感觉有十几米高,眼睛都有些晕了,爬山只能向前看,不能向后看,容易肝颤。
第二个山顶上,风感觉更大了,行走起来更吃力了,低头弯腰,避过风的锋芒,别被刮跑了,边走还要边按着帽檐,一松手就刮飞了,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哪里寻找。
大风中我还偷眼打量了一下四周,四周或远或近皆是连绵起伏的山峦,跟这座山一样,光秃秃的,巨石遍布,就是一个巨大的巨石山阵。
领队又带领我们找到了无风的山脊东侧,一侧风起云涌,一侧风平浪静,有点冰火两重天的感觉,有趣的很。此时已经快十二点了,队友们的询问声已是此起彼伏,还不开饭啊。
爬到山顶午餐已经成了爬山时不可或缺的一种享受,不在食物是什么,而是一种精神上无比的愉悦,爬山途中的累也因为有这顿美味的指引而轻松了不少。
我们寻找到一处非常不错的地方,山脊上有许多巨石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屏障,屏障的东侧有一块相对比较平坦的地方,无风,阳光充足,我们便就地午餐。
有煮火锅的,有煮方便面的,居然有的队友还带着馄饨馅馄饨皮,几个巧手一块在山上包起了馄饨,领队带着炉具,开始煮水。我们的简易午餐还没吃完的时候,领队那里已有几锅馄饨热腾腾的出锅了,招呼队友们吃馄饨。
朋友也去盛了满满一小碗过来,我们一块分享了这热热乎乎的美味,汤里还有鸡蛋皮虾皮紫菜芫荽末,真讲究,馄饨味道还真不错,比自己做的好吃多了,更何况是在这大气磅礴的大美之地,味道更是上升了数个档次。
吃过午餐,都找了块合适的石头靠着小憩,石头被冬日暖阳晒的热乎乎的,被石头一烙,通体舒服。蓝天之上,一团团絮状的白云在慢悠悠的移动着,很近,好像比山峰还低,感觉一探手,就能抓过一块来,天空离我们好像真的只有三尺三。
下午一点多,又开始前进,这第三个山头便是莱山的最高峰了,最高峰不远不近的就在我们前方,有一面鲜艳的红旗正在峰顶迎风招展。
吃过饭休息了一下,反倒感觉更累了,一攀登,便觉刚刚积攒的浑身的力气一下被抽走了,怪不得每次领队一定让我们达到峰顶才开始午餐,餐罢直接下山,原来是有道理的,打铁要趁热,一凉就打不动了。
就在一家人纷纷抱怨怎么这么累呢的时候,忽然发现峰顶的红旗下出现了一支队伍,我们的力气瞬间便回来了,赶紧抢占制高点,其实,峰顶已经近在眼前了,不用领队招呼,我们大踏步向前走去。
通往峰顶的山脊已没有开始的陡峭,而且踩在地上是厚厚一层松软的泥土,植被也明显多了起来,经过了一小片芦苇地,毛茸茸白花花的芦苇在风中起伏着,如一片银色的波浪,看的心都在跟着摇曳,纷纷拍照留念。
红旗越来越近了,都看的清红旗下的人们正在摆出各种姿势拍照。红旗招展的时候能看到红旗上是有字的,这一刻,我想起了《攀登者》上最先到达峰顶的人们将鲜艳的五星红旗骄傲的插在珠穆朗玛峰上的情景。
这莱山主峰的红旗是谁插上去的呢,红旗上会是什么震撼人心的语言呢,我的眼睛是标准的1.5,就在红旗倏然展开的瞬间,我清楚的看到了八个白色大字:森林防火,人人有责。
到了峰顶以后,原来是青岛的一支队伍先我们到达,互相热情的招呼过后,青岛的队伍便将主峰留给了我们,红旗下的一块巨石上刻着:莱山主峰,六一九米。队友们在红旗下合影留念,皆激动万分。
从峰顶,便是下山了,但峰顶一侧还有一个独立的小山头,一块块的巨石几十米高,而且几乎是直上直下,目测,手把脚踩的地方都没有,领队说,谁想挑战,可以再去攀爬这个山头。
一家人看着这如刀劈斧砍般的巨石山头,脸都绿了,很自觉的循着下山的路稳步前行。我走在队伍的前边,刚绕到巨石山头的另一侧,猛听得头顶上传来气势饱满的猿啸之音。
俱抬头仰望,但见巨石山头的半山腰有一个黑衣男子,正攀着近乎九十度的石壁,灵活的向下攀爬,偶尔停下长啸几声,我们惊讶的嘴巴都合不拢了。
还真有挑战的啊,虽然还看不清模样,但我猜测很可能是朋友的爱人,种种迹象表明他有这样的实力,等了一段时间,挑战完毕,归队,果然是朋友的爱人,一家人眼中的佩服仰慕化作了无数小星星冲着朋友的爱人铺天盖地而去。
下山的路虽然大多是土路,但比较陡,浮土里还混合着不少小石子,一不小心就会滑到,登山杖便发挥了作用了,登山杖扎在泥土里,手用力把住,能帮助卸掉身体的不少力量,路旁的灌木杂草也时时支撑着我们。
就这样,腿肚子瑟瑟发着抖,深一脚浅一脚,走一步下三步,一个多小时终于下到了山底,再仰望我们翻过的那三个几乎高耸入云的山头,巨大的不真实感袭来,那真是留下我们无数脚印跟汗水的地方吗,我有些不相信。
不到四点,我们坐上了返程的大巴,又一次愉快的登山之旅完美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