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日本小说的人一般都知道东野圭吾。
这几年他和太宰,治红得就像几十年前上海的小资,迷信“星巴克、苹果、村上春树”一样。
学日语的我也当然看过许多东野圭吾改的影视作品。可以说,东野圭吾很像金庸,故事表现手法让你有种历历在目的感觉,非常适合影视化。
可是就像大多中国人并没有实际读过金庸一样,大多的日本人也并没有实际读过东野。所以这么多年,不管电车里海报再如何吸引人,书店陈摆多么热络,我都拿起来读过。
反而是这几年下来,越来越多的中国“知识分子”推荐我去读他,所以终于被说动的我,翻开了《恶意》。
据说这是东野圭吾的杰作之一。人物性格和表现手法,我觉比较像《嫌疑人X的献身》。同时我还去刷他的经典作品了《白夜行》和姊妹篇的《幻夜》。
读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东野圭吾笔下主人公的许多悲剧都是源自“父母的失德”。
《白夜行》的主人公的父母,一个让自己的亲身女儿去卖淫,另一双则是一个肆无忌惮地偷情,一个“恋”童。
《幻夜》男主的父亲,没出场就因欠债而自杀。男主吐露,“他死了,反而轻松了”。 同样,舅舅的女儿在电视上看到自己的父亲,在死亡名单里,直接庆幸。发展到《白夜行》,主人公们就直接弑父弑母了。《幻夜》男包括代表正义一方的刑警加藤,也是因为只顾工作平日忽略妻女,最终导致妻子抑郁症病发绞死了自己的亲生女儿…
而我看了一早上的《恶意》,虽然男主野野口修的母亲没怎么登场,但只言片语就带出她从小就看不起“贫民窟”出生的孩子,那种居高临下的自负,也同样地把自己的儿子养得懦弱薄情自私却自负。所以野野口从小就嫉妒善良正直的日高邦彦。待长大发现日高发迹,实现了当年自己想当的作家,娶了自己理想的女人,而自己竟然是孤家寡人,身患恶疾,唯一一点慰藉的儿童故事作家也海是通过日高介绍的时,很自然地由自负而发展的自卑自怨,刺激了羡慕嫉妒,最终演变出了人性中最扭曲的“恶意”。
有人说这是因为日本泡沫经济,导致的时代悲剧。可是我却觉得,这就是因为日本文化中的父爱和母爱和儒家文化不一样的原因。相比之下,国内主流文化还是愿意美化父母。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这句话,几乎是许多影视作品的基调。比如,最近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龙记》又重拍,不管作品呈现如何。可故事内涵上,无论是殷素素还是金花婆婆,都是为了子女费尽心机的人。先不论可以称得上“绝对好父亲”的赵敏父亲,光灭绝师太对芷若都是愿意付出生命的。
拿个反例,当年《欢乐颂》樊胜美的妈,几乎引起了公愤,可樊妈那也是真爱儿子!她虽然偏心,但她也不会真如《白夜行》的那位平凡无脑的母亲,逼樊胜美去卖淫。
所以中国人愿意相信虎毒不食子,也因为我们整个社会的风气如此。所以,即使有些教条主义,但还是趋向于“人性本善”。比如金庸笔下也批判“朝廷”,但很少见他笔下有完全“枉为人父人母”的形象的。
可是日本的作者好像不一样。东野圭吾笔下的父母尤其是。主人公们的很多“恶”,往往就是因为他们连最基础的父母的“爱”都没有获得过。虽然很残酷,但是最后的他们,都成功地把自己父母身上的那种“没人性”扩大化。他们父母只不过在他们身上没人性而已,可是主人公们变本加厉,把这种暴力回馈给社会和所有他们周边的人。无论那些人是想迫害他们的,还是帮助他们的。
其实如果细读太宰治的作品也会发现,其中的父母也缺失得厉害。幼年父母冰冷的记忆,导致最终成年成家太宰治笔下的自己的形象,也是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冰冷的父亲形象。
而正好呼应了这份父母失德一般,日本主流媒体中,失德父母的报道也实在不少。在日本生活,总能看到或听到父母虐待孩子,弄死孩子的事件。其中影视作品也不乏少数。看的时候,总能让你由衷觉得节操掉一地。
所以东野圭吾现在在国内红起来,其实个人不是很乐观。的确,东野对人性本恶的描写是很透彻。但这是由于东野本人生活在人与人距离疏远,连父母都不能依靠的这片冰冷的土壤。
可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东野,是否也意味着原本黏性非常大的中国社会也日趋单薄呢… 总之有点小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