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席勒《路易斯·米勒林》
1. 属于市民悲剧,整个矛盾冲突都是小市民式的,没有丝毫的英雄气概,没有伟大的法国悲剧那种远离日常生活的超脱。坚实的现实主义手法和用悲剧形式表现时代问题从没有同时出现过,因而席勒是回避文体混用的,回避深刻且具体表现政治和经济问题的当代现实主义。
2. 充满伤感、市民化的现实主义手法与理想政治和人权的结合,使得这部戏剧充满魅力。市民的现实性和悲剧性不再是轻描淡写的、表面的、个人的,而是触及那个时代政治社会的深层。这似乎是通过个人命运反映整个时代现实的首次尝试。
3. 不过,这部悲剧性的现实主义作品仍缺乏真正的和整体的现实。在这一市民悲剧中,爱情成为政治革命的起点,成为具有政治倾向的现实主义起点。不过,仅有爱情故事的基础,作品还显得过于狭窄,而哀婉动人的风格也不适合塑造真实的现实,所以偶然性、个性和情感受到过多的关注。它极其适于引发强烈的、情绪激昂的政治效果,而不是对时代现实的艺术阐释。
4. 在此后的歌德时代,再没有人以现实社会状况为基础,用悲剧形式表现当时中等市民阶层的生活环境;而席勒后期的发展也重蹈文体分离的覆辙。
二、歌德《编年史》
1. 歌德的保守思想、贵族观念和仇视革命的态度,妨碍了歌德用自己独特的遗传学、现实和感性的方法看待革命事件。他讨厌那些革命事件,不是设法理解革命,而是竭力摆脱它,并在道德伦理中找到了这种摆脱。
2. 歌德对社会情况的描写虽然常常生动而传神,但他所理解的社会现状是既成事实,一成不变的,他所理解的社会变化也仅仅是一种叙述对象。因此,他从未生动地表现过他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现实,也从未将其作为正在形成的、未来结构的雏形加以描绘。
3. 政治上歌德远离爱国主义,认可四分五裂的现状。正是在那一时期,假如情况更顺利一些,这种爱国主义本来可以给德国社会带来统一。如果当时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德国为顺应欧洲和世界正在形成的新现实的准备过程,或许会变得平和许多,不安和暴力因素会少许多。
4. 现实主义的分裂和局限同样也表现在比歌德年轻的同代人及后几代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