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个人成长逻辑的阶段思考

【日知录】个人成长逻辑的阶段思考


今天的文章,个人觉得会比较有价值。


第一是因为其中一些关键的内容是过去许久就有过的一些思考与实践,经过了一些检验;


第二是因为最近一直想弄明白、想做的一件事,在今天大致有了思路,个人觉得这个路径也是可以被更多人复用的。


事情的缘起是在于,今天早起锻炼收拾完之后发现工作群有小伙伴在发言了,那时候时间是6:56。


在半个多小时前自己还在欣喜,诶,今天又是早起的一天,没想到发现比我优秀的人也是在早起的。


也就是那一瞬间脑海里忽然闪现一个念头,“这件事上我和优秀的人一致,那还有没有哪些事也是一致的?以及,倘若越来越多地达成这些事情,某种程度上不就意味着我在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吗?”


走在路上的时候我在盘算过往的一些成长案例与榜样人物,发现一个算是共同的现象。


每个优秀的人我们通常理解为“对方做成了一些事”,但是更本质的说,对方是因为具备了一些准则、方法论、素养一类的东西。


总归来说可以放到一个逻辑线里——对方做成的事我们没必要模仿,但是对方做成事背后的一些思考准则,行为习惯等是可以明确下来,我们一点一点做到的。


而古语已有“见贤思齐,见善即从”的话语。


向那些优秀的人看齐,看齐什么呢?


也许就是那些思维方式与行为准则、修身习惯。


当然,这里涉及一个化用,即,要变成适合自己的,自己当前可用的。


但是,至少到目前为止,指明了一个核心路径,想要成为优秀的人,至少得先见识到优秀的人,尤其是了解他们的核心价值观准则方法论与行为习惯。


而类似的路径,在我们大多数人那里,并不难


无论是书籍,文章,课程,访谈,甚至就直接与这些人朝夕相处,都是可以选择可以拥有的路径。


而以上所有方式最终的产出指向是生成一系列的言行思准则、方法论、行为习惯。


到这里,百步至少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了,“开眼”。


之后一步,就是我们一直头疼的“知行合一”了。


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也被这个问题困扰着,直到去年约略沉淀出了一些心得,又在最近的一些事情中实践了一些东西,再次确认了一些有趣的现象,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思考,未必都对,但可以“择善而从”,至少,如果有些许启发,我也觉得是善莫大焉了。


当看见,收藏,或者说积累完一些优秀的内容后,我们最常见的习惯是什么?


“去收藏夹吃灰吧……”


我们收藏的文章与课程不会看,买的书不会看,甚至最后已经摘抄归档的核心语句也不会去看。


最后的结果就是某天又遇见类似的语句,觉得依旧很有道理,再次记录,再次循环吃灰。


我也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个思维,就是遇见我觉得很有道理的话语、行动建议,我会去问“这是不是你第一次听说?如果不是的话,你有没有真的那么想,那么做?”


结果你也猜到了,我和大家一样,道理听了一箩筐,很少有真那么想、那么做的,为什么呢?


也许,最关键的就是,“太多了”。


好东西太多,我们也记不住,也不会去想怎么记住,不复习不练习,真正用的时候自然也就不可能想得到。


所以后来有个常规的习惯是,专门来了文档便签做收集,谓之“万川归海”,别管哪个渠道来的,只要是好的就吸收转录进来。


这一步和大家一样,不一样的是接下来的一步。


一个阶段会收集到很多的好内容,我会让自己从里面抽取几个当下就实操一下,然后选择觉得最容易上手的东西去保持一段时间的践行。


效果上还说不上比那些优秀的人好上太多,但是很明显比我以前只是收藏要好多了。


到这里,其实真正的改变已经在发生,因为我不再是只收藏,而是会立刻选择能用的用一下,觉得好的排进日程分批执行,很明显真的会有些新东西会成为我的一部分。


第三步是心态与认知建设。


就是,我开始知道,确实有很多好的思想与准则,但是所有的东西都需要花时间,而我当前的认知、精力,只允许我调用其中的一部分,我也不再去感叹“知易行难”,因为这真的是事实。


但是可以确保的是,100条积累里,我至少摸过三五条,然后日常在间歇性长期盯着做一条,如此,我一条一条做,让他们成为我的习惯,最开始一定慢,见不到效果,但是方法方向一定对。


毕竟,道理与准则起作用一定来自于长期的实践。


同时也发现,之所以有些东西用不起来,一个是精力和认知问题,还有一个很明显的是,没有把东西拆解清楚理解透,成为真正可执行的东西。


最深刻的案例,《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面的七个习惯一定都是很好的,不然不可能畅销这么多年,但是接触这本书五六年了,很难说这里面的东西我做到了。


为什么没做到呢?


因为每个习惯我没有理解清楚画面感,没有基于规则去设计清晰可落地的执行动作,所以我脑子里不清晰就不会去深思,不思考就不会记得住,最后脑子里没有的东西也不可能在言行上反应出来,所以到最后依旧是,道理是道理,我是我。


如果硬要加第四个,那就是最朴素的坚持。


很长一段时间我觉得有速成的东西,但是慢慢发现,这东西真就是生物学的基本道理,神经链接的加强就是需要大量的刺激,背后对应的是多次练习,也意味着,大量的时间投入。


而我们又有太多的享乐,或者说,并不深刻体会到做到了的好处,以及做不到的坏处,所以,“那就先这样呗”。


如是,大致的关键节点算是有了,余下的,是继续拆解我们会遇见什么问题,而后,想办法解决问题。


以一段话收尾吧,最近听干嘉伟老师的课时对方提及的。


“我不是世界上最聪明最努力的人,我想的事情面对的问题一定有人思考过,甚至解决过,我去找到他们,学习他们的方法论。”


知行合一路上一定有许多问题阻碍,但是既然有人成了,那就意味着一定有办法。


我要做的,无非是把这整个路径再想明白,尤其是,界定每个环节下我到底遇见了什么阻碍,而后,找方法解决,持续攻破它。


以上,诸君共勉,思之行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今天感恩节哎,感谢一直在我身边的亲朋好友。感恩相遇!感恩不离不弃。 中午开了第一次的党会,身份的转变要...
    迷月闪星情阅读 10,620评论 0 11
  • 彩排完,天已黑
    刘凯书法阅读 4,331评论 1 3
  • 表情是什么,我认为表情就是表现出来的情绪。表情可以传达很多信息。高兴了当然就笑了,难过就哭了。两者是相互影响密不可...
    Persistenc_6aea阅读 126,209评论 2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