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年毕业而来,无论是中途换赛道就业还是去年年中淡季就业亦或当下就业,对于找工作的形势体验,今年的就业压力是前所未有,其中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有原赛道跨境方向年初陷入低迷,去年、今年高校毕业人员陆续加入职场大军,疫情解控后企业对新环境下的市场调控引发需求端变化等。但我想,这些客观宏观上的变化对于大多数自我来说,并不能解决就业问题,也无法自主立即切换方向。那么,哪些是自己能够去落实改变的呢?
先说结论,当下自己就业竞争力,不仅和自己的过去有关,也和现在的“他们”有关。
一、自己的过去
1.过去从事的岗位行业认知
公司可能涉及领域和板块较多,你过去先后是具体涉及哪些领域板块呢?是智慧城市、医疗、跨境、工厂、协同办公等,这些行业你的了解程度是怎样的,对于业务模式、商业模式、市场分布情况、公司运作模式、头部厂商。行业内解决方案提供商有哪些,分别侧重点是什么,公司大小、商业模式、发展路径、产品矩阵等这些战略性的知识储备是否足够。这些有助于了解自己从事的岗位具体在市场中是处于哪些环节、创造什么价值。
方法:业务类可通过各类PM报告网址、公众号、视频媒介等了解。行业解决方案可通过招聘网站、公司官网、产品帮助文档、视频媒介等了解。
2.过去对自己的项目认知
个人的认知会随着经历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同一个项目不同的时间点去看,所见所想都会有所不同。因为简历中会描述过去的项目因此对于项目的理解要具备产品应有的广度和深度。
这里有个小插曲,在前面2次面试时,对于面试官就项目上的提问,我并没有用结构化的方式进行表述,而是像平凡叙事一般将情况大致说明,而且语速偏快。这其实不是一个产品应有的面试表现。此处展示的问题不仅是表达方式欠佳,更主要的是对项目的认识没能从产品的角度去总结!
那么怎么从产品的角度去完成对项目认知呢?
从产品最基础开始。一个产品基本功底扎实的意义在这次的求职过程中我得到了直观的感受。而这些地方相信也是很多产品人每天在使用却忽略了去刻意练习的一个点。如产品的工作流程不外乎就是业务调研、需求收集、梳理解决方案、功能搭建、交付产品文档、研发跟进、上线跟进、版本迭代等。需求来源方式有上级下达、同事提供、用户反馈、BUG处理、体验优化、竞品启发、数据分析等。如解决方案思路就是最小MVP尝试、头脑风暴、同业务讨论、竞品参考、PM文献等等。有些产品人就会附议我是否知道这些专有名词在日常工作中发现也并未影响到我们工作进度,接到需求该怎么想、怎么挑选、怎么做如同条件反射般指引我们一个个做完一个项目,知道不知道这些有什么用嘛,浮夸而已,产品要讲究的是产品。
这也是小王头以前的想法,但现在不这样了。本次求职过程中,我先把温故了产品的入门教程,去了解认识到一些产品的专用术语,学习产品的基本方法论,应用阶段及使用方式,如6W2H,产品与数据流向,二八定律,用户的角度等。带着这些各式各样的方式去温习过去的项目,分别给自己当时工作产品嵌入对应的工作方法论。瞬间让自己注意到了过去曾经时常使用但又忽略的点,一个抽象的概念在各种方法论的前后拥簇下是如何一步步发展成一个产品的。如果说以前看项目是从自己的角度去复盘项目的生命线,那么当下就是从项目的角度去复盘项目的灵魂变化。有句更精简的话:用结构化的思维、系统化的视角。
3.对自己过去性格的认识
工作是个人与公司的融合,不同的公司会有不同的工作文化。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行事习惯,不同的领导也会有不同的工作风格。过去的自己在工作中的性格或许并不适配当下工作岗位上的要求。在面试时也是自我的性格展现方式。说话落落大方、声音宏亮、中气十足、吐字清晰、肢体自然、眼神有力、站坐有形、语气自然、精神饱满、遇事沉稳、进退有方等。只有对自己过去有清晰的性格认知,做到对自己的释然,才能在后续不重蹈覆辙,做个生活上的“同路人”,工作中的“职场人”
二、现在的“他们”
找工作是个人与“他们”的竞争,这个“他们”既指竞争应聘者也指工作岗位。你是需要在纷乱的工作岗位中择其一将其他应聘PK下去。那么,认清现在的工作岗位要求和当下你和应聘者间的区别也是提升认识的表现
现在对于产品的要求相比于过去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工作经验、项目经历了。而是对产品的综合能力考察。即使是新产品人员入行也不再像前两年般蜻蜓点水,而是深入到从事的项目细节中去考察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协调处理的能力。而发现问题是作为产品来说比较重要的基本功之一。可以从身边经常忽略的事去想。想的思路就是:我&TA现在去做什么?为什么要做?用什么做?做到什么程度?怎么去评价做的好坏?通过这样的思路将日常被我们忽略的地方尝试去发现问题,此时不用管问题是否合理、幼稚天真、能否解决等,只管去提。
例如:早上起床,为什么这个点起?起来做什么?我应该有哪些步骤?应该什么时候就起来?实际什么时候起来了?为什么?今天和昨天比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是怎么造成的?明天会有这种不同吗?我会因为这种不同而起床步骤不一样吗?为什么?我的起床步骤是什么在决定?能否可变?是否有标准?标准怎么来的?起床早了或晚了有什么后果&奖励?工作日和周末有区别吗?为什么?在家、在朋友家、在酒店起床有区别吗?为什么...
例如:外出吃饭。我为什么要到外面吃?家里或者楼下为什么不吃?我要怎么到外面吃?我需要有什么步骤?哪些上步骤有严格的顺序?会和谁一起吃吗?为什么和TA一起吃?你们喜欢吃什么?这次会吃什么?怎么定吃什么?为什么定吃某某餐或点某某菜?关门或者菜卖完了怎么办?人多嘈杂怎么办?会换一家店面或者改天吃吗?天气&交通&时间点&距离会影响吃吗?要和我上班&下班吃的有区别吗等等....
严格围绕生活中很平常的场景去从角色、场景、目的的角度去发散思考各种因素可能性。那么日常生活中被我们忽略的点就会一步步浮现出来,原来这个简简单单的生活场景中已经包含了这么多产品思维。至于其中的各式解决思路则是另一番世界了。
前期去想这些可能会带有刻意性,需要消耗脑力去应付生活中的各色事情,但只有度过这个阶段,你就度过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阶段,懂得从产品专业角度去看待和发现一些问题,这些看待问题的视角将潜移默化影响未来工作每一刻。
能正确看待问题之后,就是拆解问题
将问题按不同的颗粒度、维度去拆分,将影响结果的因子一条条剥离开来,直到最小维度可量化的地步,将影响因子与之相对应的活动方式勾勒出来,那么不同的影响因子都会影响到最终的结果,结合场景、资源、现状、历史等选取相应有较大影响因素的活动方式进行改进。
例如:
①发现问题:上班打卡老是临近迟到(或者分析上班打卡太早了)
分析:9点后打卡就定义迟到,因此,一个人上班从家里起床,到乘坐交通工具,到公司楼下,到打卡机旁,到打卡成功必须在9点前。
②影响因子:起床时间太晚了,出门时间太晚,从家走路到地铁口太慢,排队坐地铁太久,地铁拥堵中途停顿,在大站换乘太堵,公司楼下排队太长,穿高跟鞋出行不方便,排队等电梯过长,打卡机前排队人太多,打卡机今天故障打卡几次才成功...
下述拆分不算影响因子:早上起床后事太多,坐地铁时间太久了,下雨出行不方便,等电梯太麻烦了,打卡时运气太差了....这种无法量化和没有指标的拆分不可算作影响因子。
③影响影响因子的活动方式:
起床时间太晚了-----起床时间早点
出门时间太晚----出门时间早点
从家走路到地铁口太慢----走路快一点
排队坐地铁太久----打个人少的地铁口排队进站
地铁拥堵中途停顿----按个不拥堵的地铁路线或者其他交通工具
在大站换乘太堵----找其他通道或者中途哪个时刻有不堵的机会
公司楼下排队太长---找公司其他入口通道或者找什么时候入口通道不堵的机会
穿高根鞋出行不方便---换其他平底鞋
排队等电梯过长----走楼梯,或者找电梯不拥堵的机会
.....
像这样能拆解到可以通过有效的活动(运作)去影响到影响因子有关,分析哪些占比较大或者较为严重,可以选择优先进行解决方案的尝试。
④结果验证:通过最终实际效果反复验证自己的思维决策,正向推动问题解决的正确思路思考路径。如果效果不佳,则要查找原因,找到思维错误之处,再重新制定解决方案,再用结果验证,以此类推。
理解了这一思路过程,对于理解工作岗位与其他应聘者竞争就容易多了。认识自己与工作岗位间的需求矛盾,认识自己与其他竞争者的优劣之处。用我以为贵司解决问题和我有其他应聘者没有的优势扬长避短宣扬自己。
解决问题:工作岗位上的职责要求就是从过去的自己经历中发现可以提供给贵司解决方案的地方,例如你的行业知识丰富;不同环境适应能力次数多能力强,新项目上手快、学习效率高;思考全面,懂得结合现状有所取舍;执行能力强,持续监控项目需求方向;具备Owner意识,持续体验思考项目线上反馈;主动性高,学习行业相关成熟解决方案等。
从竞争者角度拆分出过去项目中你的独特性,对项目的精细参与,项目熟练度较高,上手快;接手较多的项目,懂得项目管理;独立负责功能模块,贴合公司现状需要;业务调研挖掘产品需求,提供解决方案实施落地等。
看自己过去的项目长处与短片,懂得能给对方提供价值,解决问题的思路去想自己应该表现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