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白居易《夜雪》
《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含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古诗韵译
夜半惊觉枕头棉被冷如冰,
又见窗外光亮刺眼似天明。
万籁俱寂亦知雪落之深重,
耳边不时传来竹枝折断声。
诗歌解析
写这首诗的时候,你的人生正处于至暗时刻。
那年你45岁,被贬为江州司马,从正五品的官位上跌落,平步青云之路猝然中断。
在你刚被拔擢为太子左赞善大夫的次年夏天,主张武力平藩的铁血宰相武元衡在早朝路上遇刺身亡,消息传来,朝野震惊,百官惶恐。只有你不顾个人安危第一个站出来上书言事,极力要求朝廷“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如此热血忠心,却被扣上越级言事的大帽子,他们又指责你在母丧期间写赏花诗和新井诗(你的母亲是因为看花坠井而亡),简直大逆不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其实最残酷的真相还是你上任以来写的一系列讽喻诗。
你身处的中唐,藩镇割据称雄,地方常年征战不断,你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聆听过无数灾民的哀嚎,也在兵荒马乱中饱尝家贫多故,飘零无助的苦痛,由此你默默立下了一生的志向——“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于是你发奋苦读——“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28岁那年,你荣登进士榜——“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其实哪里有什么风华正茂的潇洒得意,你不过是用年少最蓬勃的生命祭奠了理想而已。
35岁那年,你调任京城。第二年,正式任职左拾遗,做的是和杜甫一样的差事。你立志像他那样“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而你也真正做到了“有阙必规,有违必谏,朝廷得失无不察,天下利病无不言!”你不仅上书抨击时政,还把一腔热血熔铸于愤激的笔端,写下了几十篇广为流传的讽喻诗,篇篇揭露血淋淋的人间惨相,矛头直指祸乱朝纲的权贵重臣。不仅把继承杜甫现实主义诗风的新乐府运动推向了最高潮,也把自己的名字一一播洒在那些咬牙切齿痛恨你的达官贵人心中。
被贬江州,于你的仕途是深重打击,却同时为你腾出了纵情山水的淡定从容。那年秋天,浔阳江头的一场偶遇,千古第一音乐诗《琵琶行》凌波而生,让我们看到了你生命中的高贵和深情。寒冬时节,凭借诗人敏锐的直觉,怀着万物静观皆自得的警醒,你写下了这首别具风采的清浅小诗。
那夜是真冷啊,枕头棉被湿重如冰,你硬生生被冻醒了。一如你被周围的明枪暗箭刺伤,仕途之路硬生生被折断,你心灰意冷。而此刻,睁开恍惚的睡眼,你看见窗外世界一片光明,这不是黎明时刺破重云的那道日光,相反,它泛着清冷的寒气,让你不断想起那个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惨白时刻。
这雪来势汹汹,裹挟着天地的阴气,欲摧杀万物!就算是那“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石竹,也禁不住它的粗暴挤压而纷纷折了硬挺的腰身。这暴虐的积雪,和肆意诋毁欲至你于死地的恶黑势力何其相似!雪是在你入睡后猝然而来,利箭也是在你秉笔直书后精准放出。而你,只能默默承受。
你是热血刚直的汉子,也是敏感清透的文人。你察觉着时间的魔力,季节的美丽,也借此拓展生命的静水流深。你在雪夜写下的这首简单自然的小诗,向我们道出一个真理——心是万物重生的地方。
三年后,你浴火重生。“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人间仅有的两处胜境,正等着你前来挥毫泼墨,再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