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家里的拖把坏了,先是拖把头裂了一个小缝,随即慢慢变大,以至于终于有一天彻底分离开来。想想这还是刚搬新家时买的,有七八年了。
是啊,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不知不觉。回顾一下,其间发生了很多事,喜悦的、哀伤的,幸福的、难忘的。岁月在我们的指尖就这么不经意的流走,来去匆匆,悄无声息。
龙应台说:“有时候我们用眼睛看得见的坏去量时间”。水壶坏了,袜子漏了,鞋底磨平了。平常小物,却表征了时间的流徙,而且有去无回。
时间就像空气一样,平日里我们是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的。什么东西坏了旧了,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已经用这么久了。
日前看婆婆穿了一件背心,从款式来看很“古老”了,婆婆说她不舍得扔,因为穿着很舒服,而且历史悠久,有纪念意义。
让我想起了我妈也有那么几件衣服,都可以进博物馆了依然在穿,不是没钱买新的,就是穿的得劲儿没必要取而代之。只有上面的破洞记录着它的年轮,诉说着陈年往事。
从断舍离的角度看可能有些不妥,但的确是所需之物,而且尚有使用价值,所以不离不弃。这也是老一辈人的生活传统,物尽其用到极致,朴素节俭。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不能理解与自愧弗如的。
眼睛看到的坏其实并不一定不讨喜,有时候岁月的侵蚀凝练沉稳的品质,从中我们看到的是厚重,是历史的回想。
一座古宅,布满青苔的院墙,杂草丛生的屋檐,褪了色的匾额,磨光的石鼓。见证着这座院落昔日的繁华落寞,这里有一个家庭几代人的荣辱与共。
满眼的“坏”,都是在讲述着历史的沧桑,都是在经历着岁月的变迁。只不过作为剧中人难以体会,反倒嫌弃它的不好。这个“破”房子,这件“破”衣服,殊不知它导演着我们的人生,承载着我们的情感,使其有了温度与意义。
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喜欢这些古旧之物。家里弄了两扇据说是元代的门板,因为是做书架的隔板,所以被劈成了一条一条的。当没上墙固定之前就立在墙上一字排开,还原了当时的模样,惊奇的发现中间还有镂空花纹。
我的思绪不禁飞升:这曾经是谁家的大门,开合之间多少男男女女从中过往,无数尘封往事从中发生。那里或许是大家闺秀的卧房,或许是富家公子的书屋,或许是官宦之家的客厅,亦或是书香门第的茶室。总之听得见闺阁密谈,看得到书生意气,伴着文韬武略,畅谈诗词歌赋。
每天我就面对着这满墙的古往今来,品茗焚香,天马行空,舞文弄墨,演绎着来自元代弯弓射雕的英雄史诗。如此想来,不觉它的残破,唯有感受它的气息,体味它的意蕴。
从书架上找出一本“古书”,那是儿时爸爸送我的《唐诗三百首》,是线装本繁体字竖版书。翻开几页,看到了当时的笔记,歪七劣八的标注着拼音,有的居然还是错的,平翘舌不分,这当然是在老爸那不太规范的东北普通话指导下所致,顿觉宛然。
一股父爱的暖流油然而生,想着当年的英俊小伙,耐心的辅导女儿背古诗,画面温馨。中间有几页被我夹杂其中的树叶书签所腐蚀,残破的纸上留下的是童年的印记,回味无穷,永锡难忘。
还有一个失了左手的洋娃娃,我在哪她就在哪,比我小不了几岁。最令人气愤的是我长大、变老,她容颜依旧。在她面前我还是那个稚气的小女孩,永远与之为伍的小不点。
前一阵去老姨家参加小弟的婚礼,看到了我家以前的老物件,一个几十年前的碗架柜,早已黑漆漆的。上边有两个带小圆钮的抽屉,下边的柜门上有仙鹤图样的装饰画,早已褪了色。物是人非,虽是换了主人易了地方,但它依旧在那里,而且依然发挥着它的作用。
婆婆家有一个古老的缝纫机,曾经做过不少活,为一大家子缝缝补补,整日穿针引线。直到皮带坏了,彻底用不了了。我从网上买了一根换上,还是不好用,看来它的使命真正结束了,想着要退出历史舞台了。先生却不让扔,说留着做个念想,这是一个时代的标志物。尽管它坏了不能用了,但它的价值已经发挥到最大化,它的任务已经完成,还不忘在我们的记忆中给自己画上完美的句号。
文人墨客们总爱吟诗赋词来书写光阴的流逝,旅行家们以遍布万水千山的足迹去衡量时间的长度,建筑师们用砖瓦堆积着历史的岁月沉重,就像家长们用身高尺记录着孩子的成长。
可是眼睛看得见的坏却很容易被我们忽视与不见,但它们往往是时间最好的注脚。每一个锈迹斑斑都是逝去日子的无声告白,表征着岁月的侵蚀与洗礼。正如我们眼角的皱纹、两鬓的银丝,无法抹去,日久弥坚。
end
作者微信公众号:李拜天儿(ID:lbt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