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言数穷 不如守中

我发现很多女人习惯于当爱的传播者,尤其是对自己家人。

比如,当接触到一个自己特别信服的老师,听到他/她精妙的见解,经常会说——要是我老公也能来听/学就好了(那我们家就幸福了/我的问题就解决了);接触到一种运动,就会立刻想——要是我孩子能来学就好了(这样他的身体就能强壮了);出门在外,吃到一样好吃的,就会立刻想——要是我孩子也能吃到就好了。

总之,就仿佛你不能“独自享福/独自快乐”,好像你在享福的时候全家人都在受苦,所以你必须得把他们都拉过来一起“享受”才行。

所以有很多人就会不惜花大价钱钱给老公/孩子/亲戚报名/购买自己体验到的东西,不由分说地拉他们去体验。

往往不会收获特别好的效果。

为什么?

一、一样东西,假如这个人并不是打心眼儿里真喜欢/信服,他是不会去认真践行的。就算是真的相信,从知到行的距离尚且还有“缘分”的深浅。你深信不疑的东西,别人未必有这么强的信念,更别说行动力了。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父母强塞给小孩的课外补习,往往收效甚微。(孩子强烈要求的情况,不在此讨论范围内)

二、不劳而获的东西,人们很难珍惜。假如这个东西是你深信的,而别人本身就半信半疑,这种情况下你主动送上门来,即便它真的很好,相信在别人心底里已经大打折扣了。这是一种非常微妙的心里动力,人不会对免费的东西生出尊重和感恩。

三、潜在的操控容易激起别人的叛逆。没有人喜欢被操控,这种饱含着“引诱”甚至“不由分说”的“爱心”,本质上是一种共生操控,只不过形式是软的。假如你真的做过这种事,你会发现经常遇到一种情况,就是即使这个东西真的帮助了对方,他/她仍然会在一段时间之后忍不住挑刺,或者最终还是放弃了,效果不理想。

不要给别人对方不想要的东西。

那最好的做法是什么?

——站定自己的感受。

如果你觉得什么好,那你就去践行,而不是想着让老公/孩子陪着你,或者发造福全人类的宏愿……

而就只是坚定地从微小的事情做起,直到有一天,或者也没有那一天。如果有,那就是周围人看到了你的变化,当他们好奇地问起,那时候你也许会说。而如果有的人被吸引,也是因为他们真的看到了你的变化。

你只需要坚定地做自己,而他人是否因你做到而改变认知,都是可遇而不可求,也不能成为做这件事情的目的。况且,要知道,世界上最难改变和影响的,就是自己的家人,所谓“医者不自医,君子不教子”。

所以,如果你觉得打羽毛球好,那你就自己去练习,而不是给孩子请一个羽毛球教练;如果你喜爱吃好吃的,那你就自己去吃或者学做,而不是给老婆报个厨艺班;如果你觉得阅读好,那就自己去读书,而不是买一书架的书逼孩子去读。相信我,他们不会因为你而爱上那些,而只会恨你。哈哈

你发现没有,当你去“献出”这样的“爱心”的时候,是不是无形中有对他人的“矮化投射”?“我喜欢/选择的的才是好的/高级的,你就应该跟着我的脚步走。”

可其实,家人,本质上也是我之外的“他人”,别人有且应当有别人自己的喜好、憎恶,别人有他自己的因缘。

当你一想做某件事情,就想到“xx也应该一起”的时候,其实就失去了做成一件事最宝贵的特质——专注、聚焦。成一件事很难,难到很多人想要通过别人来稀释自己可能做不到的自恋破碎感。——“这件事真好,我让老公/孩子陪我做吧,如果他们也做不到,那我坚持不下来就没那么丢人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无法突破结界,完成属于自己的英雄之旅。真正成事儿的人,其实是那种想法极单纯、目标极单一、摒弃几乎所有私心杂念的人。

如果你想实现一个梦想,就自己去努力,不必把别人当作实现你梦想的工具人,然后再通过吸食他的喜怒哀乐来防御自己自恋破碎的无能感。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很有意思,我观察到,男人如果感兴趣一件事情,大都早就自己去做了,很少会想拖家带口带老婆孩子一起。

倒不是说女人的爱心不好,有时候我们的很多助缘恰恰来自于女人的爱心。只是有时你会发现影响陌生人反而比影响自己家人容易。

男人们或许没有女人那么有母性,但他们真的很少有把愿望(主体性)寄托在别人身上的幻想。

所以有时候男人更容易成事儿还真不是性别歧视。足够专注,足够聚焦,或许是我们需要从男人身上学到的东西。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