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
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一切的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人可以随时改变并能够获得幸福。
问题不在于能力,而在于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采用哲人和青年的对话形式,用一个烦恼不己的青年通过与哲人对话,了解了阿德勒思想之后整个人变得豁然开朗这样一个故事,带我们一步步走进阿德勒心理学和阿德勒思想。
它具备工具书的特质,在仔细阅读中,经常会有“拍大腿”的感觉:太棒了,我原来是这样的!
不过书中也有不少观点属于乍一听觉得不可思议,令人难以接受。
那是因为阿德勒思想是反常识观点的集大成者,而且要想理解它也需要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即使没有语言方面的难度,或许也会有像在严冬里想象酷暑一样的困难。
它绝对不是心灵鸡汤,而是稍带苦涩,但又可治病的良药。
这是一本深入浅出的好书,既适合作为大众的自助手册,也可以作为专业人员的临床指南。
作为一个初步涉及心理学的小白读者,可以从容的翻阅,不必深究阿德勒是谁,他和弗洛里德是什么关系。
本书是由在当代并不常见的对话体写就,延续了很多古代经典赖以传世的方式,如《论语》《黄帝内经》《理想国》及大多数佛教经典。这样在阅读时,会感觉很亲切,有如师在侧,如友在临的体验。
书中涉及的案例都很朴实平直,没有用险奇极端的案例来吸引眼球。
更多的是:“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里?”“如何面对自己的缺陷?”“如何处理自己的人生课题?”——这些都是几乎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生活议题。
我突然有个想法,假如我代入到那个不断发问的年轻人,带着自己现有的人生苦恼向智者提问,那又会有怎么的结论呢?
以下就是我对本书的对话摘取仿写,如能博君一笑,有所共鸣,就善莫大焉。
第一夜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我:先生认为世界极其简单,人人都可以随时幸福,对吧?
哲人:是的,世界简单的令人难以置信,人生也是一样。
我:恕我实在不能接受你的说法,简单的世界和人生只能是对孩子而言。他们不需劳动,也无义务,只要在父母和社会的呵护下自由自在的生活,对他们而言,未来充满无限希望,自己也似乎无所不能。
但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世界便逐渐露出丑陋的真面目。人们不得不接受“我只不过如此”之类的现实,原以为等候在人生路上的一切“可能”都会变成“不可能”。幸福的浪漫主义季节转瞬即逝,残酷的现实主义时代终将到来。
哲人:你的话的确很有趣。
我:还不仅如此。人一旦长大,就会被复杂的人际关系所困扰,被诸多的责任所牵绊。工作、家庭或者社会责任,一切都是。当然,孩提时代无法理解的歧视、战争或阶级之类的各种社会问题也会摆在你眼前,不容忽视。这些都没错吧?
哲人:是啊,请继续说下去。
我:如果是在宗教盛行的时代,人们也还有救。那时,神的旨意就是真理、就是世界、就是一切,只要遵从神的旨意,需要思考的课题也就很少。但现在宗教失去了力量,人们对神的信仰也趋于形式化。没有任何可以信赖的东西,人人都充满了不安和猜忌,大家都只为自己而活,这就是所谓的现代社会。
面对这样的现实,您还认为世界很简单,人生也简单吗?
哲人:我依然坚持我的答案不变。这个世界并不复杂,是你把它看的复杂。
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你所看到的世界不同于我所看到的世界,而且恐怕是不可能与任何人共有的世界。
现在,你眼中的世界呈现出复杂怪异的一片混沌。但是,如果你自身发生了变化,世界就会恢复其简单姿态。因为,问题不在于世界如何,而在于你自己怎样。
我:先生,你的回答太唯心了吧。您认为,只要人改变,世界就会恢复简单姿态。这点我实在不认同,我认为人很难改变,甚至无法改变。
为什么现在人人都“期待改变”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因为人人都无法改变。假若轻易就可以改变,那么人们就不会特意“期待改变”了。
人即使想要改变也无法改变。正因为如此,才会不断有人被宣扬可以改变人的新兴宗教或怪异的自我启发课程所蒙骗。难道不是这样吗?”
哲人:那我也要反问你,为什么这么固执认为人无法改变。
我:就拿我自己做例子吧。我至今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我自己很希望成家,父母朋友在这方面也提供了很多帮助,但是用了很多办法,尝试了很多次,还是没有得到好的结果。
哲人:你觉得没有找到对象的原因是什么?
我:原因很多啊!首先是外部原因,相貌一般,家境一般,工作一般,没有竞争优势。其次是内部原因,对追求异性不主动,没激情,可能是受幼时父母关系不睦的影响,对爱情抱有悲观思想,觉得结婚就是两个人凑合过日子。
哲人:总而言之,你认为现在的我(结果)是由过去的事情(原因)所决定。可以这样理解吧?
我:当然,一切结果之前都会有原因。
哲人: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决定论”。也就是说,最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现在甚至末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是这样吧?
我:那么,您是说与过去没有关系?
哲人:是的,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的立场。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我:现在的“目的”?
哲人:你不是因为所说的原因而找不到对象,正好相反,是由于不想结婚才找的这些借口。
也就是说,因为你有不想结婚这个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制造了这些原因。阿德勒心理学把这叫做“目的论”。
我:您是在开玩笑吧,这些原因都是客观存在的,怎么会是我制造出来的,这种论调太不可思议了!
哲人:不,这正是“原因论”和“目的论”的区别所在。你所说的全都是根据原因论而来的。但是,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
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我:您是说,是因为我不想结婚,而主动选择现在找不到对象的境遇?但我肯定的说,我不是这样想的,这样的生活不是我主动选择的,而是被动接受的。我是不得不选择现在的自己!
哲人:不对!这确实是你的选择,因为只要你不结婚,父母就会一直关注你,照顾你,这是你想要的目的。
另一方面,哪怕踏出婚姻的第一步,都会沦为无人关注的“大多数”,都会成为茫茫人海中非常平凡的一员,其至成为逊色于人的平庸之辈;而且,没人会重视自己。这也是你不想结婚的心理。
我:按您的说法,我为了达到“目的”而满足于现状?可现实不是这样啊!
哲人:你心有不满,而且也并不幸福。但是,你的确是按照“目的”而采取的行动。不仅仅是你,我们大家都是在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这就是目的论。
我:实在无法赞同你的观点。想要获得父母的关注怎么会成为我的目的!我现在天天都要忍受他们的唠叨和催婚。
哲人:也许你内心是享受的,只是不愿承认。我换个问题问你。你有想变成另外一个人吗?
我:我经常会想变成一位非常开朗的男士,即使和陌生人也能谈得来,可以深受大家的喜爱,可以瞬间令周围的人展露笑容。而我就是一个不善与人交往的人,在与他人攀谈的时候总觉得很不自然。
但我知道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
哲人:为何会这样认为?
我:很简单,这是因为性格有别或者进一步说是秉性不同。
我原以为与书相伴,不断地阅读新书,不断地接受新知识,知识也就会不断地积累。书读得越多,知识量也就越大,掌握了新的价值观就会感觉自己有所改变。
但是,先生,很遗憾的是,无论积累多少知识,作为根基的秉性或性格绝不会变!如果根基发生了倾斜,那么任何知识都不起作用。原本积累的知识也会随之崩塌,等回过神来已经又变回了原来的自己!
哲人:那么我来问你,你究竟为什么想要成为那样的人呢?你想变成别人,其“目的”是什么呢?
我:又是“目的”的话题吗?刚才己经说过了,我很欣赏这样的人,认为如果能够变成他那样就会很幸福。
哲人:你认为像他那样就会幸福,也就是你现在不幸福。
你现在无法体会到幸福,因为你不会爱你自己。而且,为了能够爱自己,你希望“变成别人”,希望舍弃现在的自我变成其他人。我这么说没错吧?
我:是的,我承认我很讨厌现在的自己!
哲人:没关系。面对喜不喜欢自己这个问题,能够坦然回答“喜欢”的人几乎没有。
青年:先生您怎么样呢?喜欢自己吗?
哲人:至少我不想变成别人,也能悦纳目前的自己。
我还要再次引用阿德勒的话。他这么说:“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子的东西。”
你之所以想要变成其他人,就是因为你只一味关注着“被给予了什么”。其实,你不应该这样,而是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这一点上。
我:有人拥有富裕而善良的父母,也有人拥有贫穷而恶毒的父母,这就是人世。此外,我本不想说这样的话,但这个世界本来就不公平,人种、国籍或者民族差异依然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关注“被给予了什么”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先生,您的话只是纸上谈兵,根本是在无视现实世界!
哲人:无视现实的是你。一味执著于“被给予了什么”,现实就会改变吗?
我们不是可以更换的机械。我们需要的不是更换而是更新。
比如现在你感觉不到幸福。有时还会觉得活得很痛苦,甚至想要变成别人。但是,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而不是因为生来就不幸。
我:这怎么可能,我怎么会亲手选择不幸?
哲人:“我首先要简单说明一下辩论的基础部分,也就是阿德勒心理学如何理解人的问题。
某人如何看“世界”,又如何看“自己”,把这些“赋予意义的方式”汇集起来的概念就可以理解为生活方式。
从狭义上来讲可以理解为性格,从广义上来说,这个词甚至包含了某人的世界观或人生观。
我:世界观?
哲人:我们假设有一个人正在为“我的性格是悲观的”而苦恼,我们可以试着把他的话换成“我具有悲观的’世界观‘”。我认为问题不在于自己的性格,而在于自己所持有的世界观。性格不容易改变,世界观有改变的可能。
我:不,还是有点难以理解。这里所说的生活方式是不是很接近“生存方式”呢?
哲人:可能也有这种表达方式。如果说得更准确一些,应该是“人生的状态”的意思。你一定会认为秉性或性格不会按照自己的意志而改变。但阿德勒心理学认为,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
我: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
哲人:是的。是你自己主动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我:也就是说,我不仅选择了“不幸”,就连这种奇怪的性格也是自己一手选择的?
哲人:当然。
我:哈哈……无论怎么说,您这种论调都太勉强了。当我注意到的时候,我就己经是这种性格了,根本不记得有什么选择行为。先生您也是一样吧?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性格,这不是无稽之谈吗?
哲人:当然,并不是有意地选择了“这样的我”,最初的选择也许是无意识的行为。谁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出生在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时代,有什么样的父母,这一切都不是自己的选择。
而且,这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你也许会有不满,也许会对别人的出身心生羡慕。
但是,事情不可以仅止于此。问题不在于过去而在于现在。现在你了解了生活方式。接下来的行为就是你自己的责任了。无论是继续选择与之前一样的生活方式还是重新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都在于你自己。
我:那么如何才能够重新选择呢?并不是一句“因为是你自己选择了那种生活方式,所以现在马上重新选择”就可以马上改变的吧!
哲人:不,不是你不能改变。人无论在何时也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中都可以改变。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我:不不不,这完全讲不通。我很想改变。这是千真万确的真心。既然如此又怎会下定不改变的决心呢?!
哲人:尽管有些不方便、不自由,但你还是感觉现在的生活方式更好,大概是觉得一直这样不做改变比较轻松吧。
如果一直保持“现在的我”,那么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以及其结果会怎样等问题都可以根据经验进行推测,可谓是轻车熟路般的状态。即使遇到点状况也能够想办法对付过去。
另一方面,如果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既不知道新的自己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未来难以预测,生活就会充满不安,也可能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着自己。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还是觉得保持现状会更加轻松和安心。
我:心里蠢蠢欲动,身体打死不动,是吗?
哲人:要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与不变带来的“不满”,你一定是选择了后者。
我:……现在您又用了“勇气”这个词啊。
哲人:是的,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我:不,请等一等。我好像有点儿乱了。首先,先生您说世界很简单,它之所以看上去复杂是因为“我”的主观作用。人生本来并不复杂,是“我”把人生弄得复杂化了,故而很难获得幸福,您是这个意思吗?
而且,您还说应该立足于目的论而不是弗洛伊德的原因论;不可以从过去中找原因;要否定精神创伤:人不是受过去原因支配的存在,人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采取行动的。这些都是您的主张吧?
我之所以无法改变正是因为我自己不断下定“不要改变”的决心。我缺乏选择新的生活方式的勇气,也就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正因为这样,我才会不幸。我以上的理解没有错吧?
哲人:没错。
我:如此一来,问题就变成了“怎样才能改变生活方式”这一具体策略。这一点您并未说明。
哲人:的确。你现在首先应该做的是什么呢?那就是要有“摈弃现在的生活方式”的决心。其次是不再为自己不做改变而找借口。
我有一位年轻朋友,虽然梦想着成为小说家,但却总是写不出作品。他说是“因为工作太忙、写小说的时间非常有限,所以才写不出来作品,也从未参加过任何比赛。
但真是如此吗?实际上,他是想通过不去比赛这一方式来保留一种“如果做的话我也可以”的可能性,即不愿出去被人评价,更不愿去面对因作品拙劣而落选的现实。
他只想活在“只要有时间我也可以、只要环境具备我也能写、自己有这种才能”之类的可能性中。或许再过5年或者10年,他又会开始使用“已经不再年轻”或者“也已经有了家庭”之类的借口。
我:……他的心情我非常了解。
哲人:假若应征落选也应该去做。那样的话或许能够有所成长,或许会明白应该选择别的道路。总之,可以有所发展。
所谓改变现在的生活方式就是这样。如果一直不去投稿应征,那就不会有所发展。
我:那样梦也许会破灭啊!
哲人:但那又怎样呢?应该去做——这一简单的课题摆在面前,但却不断地扯出各种“不能做的理由”,你难道不认为这是一种很痛苦的生活方式吗?梦想着做小说家的他,正是“自己”把人生变得复杂继而难以获得幸福。
我:听了先生您的话,会让人产生精神创伤不存在,与环境也没有关系;一切都是自身出了问题,你的不幸全都因为你自己不好之类的想法,感觉就像之前的自己被定了罪一般!
哲人:不,不是定罪。阿德勒的目的论是说:“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第二夜 一切烦恼来自于人际关系
我:我承认自己讨厌自己,无论如何都只能看到缺点,实在找不到喜欢自己的理由。但是,我也很想能够喜欢自己。
先生您什么都用“目的”来进行解释,那您说说我讨厌自己究竟有什么目的、有什么利益呢?讨厌自己不会有任何好处吧?
哲人:的确。你感觉自己没有任何优点,只有缺点。不管事实如何,就是这样感觉。也就是自我评价非常低。问题是,为什么会那么自卑,为什么会那么低估自己呢?
我:那是因为事实上我本来就没有什么优点。
哲人:不对。之所以只看到缺点是因为你下定了“不要喜欢自己”的决心。为了达到不要喜欢自己的目的,所以你才只看缺点而不看优点。首先请你理解这一点。
我:下定不要喜欢自己的决心?
哲人:是的。因为不去喜欢自己是一种对你而言是“善”。
我:到底为什么?为了什么?
哲人:这也许就要问你自己了。你究竟认为自己有什么缺点呢?
我:先生也许已经注意到了。首先要说的就是我这性格——对自己没有自信,对一切都持悲观态度;还有就是太过固执;非常注重别人的看法,总是活在对别人的怀疑之中;不能活得自然,总觉得像是在演戏。而且,如果只是性格倒还好,自己的长相和身材也没有一样让人满意的。
哲人:如果像这样继续议论缺点的话,心情会怎样呢?
我:您可真是残忍啊!那当然会不愉快啦!谁都不愿意和如此乖僻的人交往吧。如果我身边有这么一个自卑而又麻烦的人,我也会不喜欢他。
哲人:问你一个问题,假如你遇到一个让你心仪的女孩,你会去追求并向她表白吗?
我:不会,因为我自卑,会觉得配不上她。我会想等自己变得开朗强大了,再去追求。
哲人:这就是你不喜欢自己的目的。只要你还有自卑的心态,就可以用“我不去追求心仪女孩是因为我自卑”的理由来进行自我逃避。
如此便可以不必鼓起告白的勇气或者即使被拒绝也可以说服自己;而且也可以抱着“如果我充满自信了也可以……”之类的想法活在幻想之中。
这种情况不只限于你。考生会想“如果考中的话人生就会一片光明”,公司职员则会想“如果能够改行的话一切都会顺利发展”。但是,很多情况下即使那些愿望实现了,事态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我:所以我讨厌自己,只盯着自己的缺点,而不肯去喜欢自己,就是因为我害怕被别人拒绝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是这样吗?
哲人:对,是这样。你很害怕被他人否定,害怕被别人轻视或拒绝、害怕心灵受伤。你认为与其陷入那种窘境倒还不如一开始就不与任何人有关联。也就是说,你的“目的”是“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
我:……
哲人:“那么,如何实现这种目的呢?答案很简单。
只要变成一个只看自己的缺点、极其厌恶自我、尽量不涉入人际关系的人就可以了。如此一来,只要躲在自己的壳里就可以不与任何人发生关联,而且万一遭到别人的拒绝,还可以以此为理由来安慰自己。心里就会想:因为我有这样的缺点才会遭人拒绝,只要我没有这个缺点也会很讨人喜欢。
我:哈哈,真是被您一语道破。
哲人:你现在有的不是自卑感,而是自卑情结。
我: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哲人:阿德勒认为自卑感人人都有,这是人类追求优越性的产物。人都处于追求优越性这一“希望进步的状态”之中,树立某些理想或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
同时,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无论是追求优越感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自卑情结则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具体就像“我因为没钱,长得不好看所以结不了婚”之类的想法。像这样在日常生活中大肆宣扬“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这样的理论,这已经超出了自卑感的范畴,它是一种自卑情结。
我:我觉得这样的说法没问题啊!没房没车没存款,人长得又不好看,确实不容易结婚,这不是借口,而是严峻的现实。
哲人:不对。问题在于你如何去面对这种社会现实。如果抱着“我因为没钱不帅所以无法结婚”之类的想法,那就不是“不能结婚”而是“不想结婚”了。
我:不想结婚,这是什么道理?
哲人:简单地说就是害怕向前迈进或者是不想真正地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比如玩乐或休闲时间。也就是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使有些不满或者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
我:也许是那样,不过……
哲人:而且,对自己有自卑情结,认为“我因为没钱不帅所以才没有结婚。”反过来说,这也就意味着“只要有钱长得帅,我也可以很容易就结婚。”
我:嗯,的确如此。
哲人:这就是自卑情结的另一个侧面。那些用语言或态度表明自己的自卑情结的人和声称“因为有A所以才不能做到B”的人,他们的言外之意就是“只要没有A,我也会是有能力、有价值的人”。
我:也就是说“要不是因为这一点,我也能行”。
哲人:是的。关于自卑感,阿德勒指出“没有人能够长期忍受自卑感”。也就是说,自卑感虽然人人都有,但它沉重得没人能够一直忍受这种状态。”
我:问题就在于如何弥补欠缺的部分,是吧?
哲人:正是如此,最健全的姿态应该是想要通过努力和成长去弥补欠缺部分,例如刻苦学习、勤奋练习、努力工作等。
而陷入自卑情结的人,会发展成另外一种特殊心理状态——“优越情结”。
即是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
例如大力宣扬自己是权力者——可以是班组领导“导,也可以是知名人士,其实就是在通过此种方式来显示自己是一种特别的存在。
虚报履历或者过度追逐名牌服饰等也属于一种权势张扬、具有优越情结的特点。这些情况都属于“我”原本并不优秀或者并不特别。而通过把“我”和权势相结合,似乎显得“我”很优秀。这也就是“虚假优越感”。
我:这应该是自吹自擂,打肿脸充胖子。我不喜欢这样,我经常是自嘲自黑,毫不介意向别人抖漏自己的隐私,哪怕是黑历史,这是为何?
哲人:这是一种通过把自卑感尖锐化来实现异常优越感的模式,具体就是像你那样,夸耀不幸。
我:夸耀不幸?
哲人:就是说那些津津乐道甚至是夸耀自己成长史中各种不幸的人。而且,即使别人想要去安慰或者帮助其改变,他们也会用“你无法了解我的心情”来推开援手。
这种人其实是想要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特别”,他们想要用不幸这一点来压住别人。
我:原来如此。
哲人:通过这种方式,我就可以变得比他人更有优势、更加“特别”。生病的时候、受伤的时候、失恋难过的时候,在诸如此类情况下,很多人都会用这种态度来使自己变成“特别的存在”。
我:你是说我暴露出自己的自卑感,来充当武器吗?
哲人:是的,以自己的不幸为武器来支配对方。通过诉说自己如何不幸、如何痛苦来让周围的人——比如家人或朋友——担心或束缚支配其言行。
比如说你老是相亲失败,找不到对象就常常沉浸在以不幸为武器的优越感中。阿德勒甚至指出:“在我们的文化中,弱势其实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特权。”
我:我们不是讨论“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吗?怎么老是谈论自卑感呢?
哲人:这与竞争有关。请你记住。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
我:为什么?
哲人:因为有竞争的地方就会有胜者和败者。
我:有胜者和败者不是很好吗?
哲人:请从你自己的角度来具体考虑一下。假设你对周围的人都抱有“竞争”意识。但是,竞争就会有胜者和败者。
因为他们之间的关系,所以必然会意识到胜负,会产生“A君上了名牌大学,B君进了那家大企,C君找了一位那么漂亮的女朋友,而自己却是这样”之类的想法。
我:哈哈,可真具体啊。
哲人:如果意识到竞争或胜负,那么势必就会产生自卑感。因为常常拿自己和别人相比就会产生“优于这个、输于那个”之类的想法,而自卑情结或优越情结就会随之而生。那么,对此时的你来说,他人又会是什么样的存在呢?
我:呀,是竞争对手吗?
哲人:不,不是单纯的的竞争对手。不知不觉就会把他“他人乃至整个世界都看成“敌人”。
我:敌人?
哲人:也就是会认为人人都是随时会愚弄、嘲讽、攻击甚至陷害自己、绝不可掉以轻心的敌人,而世界则是一个恐怖的地方。
我:您是说与不可掉以轻心的敌人之间的竞争?
哲人:竞争的可怕之处就在于此。
即便不是败者,即便一直立于不败之地,处于竞争之中的人也会一刻不得安心、不想成为败者。而为了不成为败者就必须一直获胜、不能相信他人。
之所以有很多人虽然取得了社会性的成功,但却感觉不到幸福,就是因为他们活在竞争之中。因为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敌人遍布的危险所在。
我:的确,自卑感是人际关系的烦恼,而且我也非常明白自卑感给我们造成的影响;对”人生不是竞争“这一点从道理上也承认。
我无法把他人看成”伙伴“,总是在心里的某个角落把别人想成是”敌人“。这一点也的确如此,但不可思议的是,为什么阿德勒那么重视人际关系,甚至都用”一切“这样的词来形容?
哲人:人际关系是一个怎么考虑都不为过的重要问题。阿德勒心理学关于人的行为方面和心理方面都提出了相当明确的目标。
我:哦,那是什么样的目标?
哲人:首先,行为方面的目标有”自立“和”与社会和谐共处“这两点。而且,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是”我有能力“以及”人人都是我的伙伴“这两种意识。
而且,这些目标可以通过阿德勒所说的直面”人生课题“来实现。
我:那么,“人生课题”是指什么?
哲人:阿德勒把人际关系分为“工作课题”“交友课题”“爱的课题”三大类,又统称为“人生课题”。
我:哦,具体来讲呢?
哲人:首先,我们从”工作课题“来考虑。无论什么种类的工作,都没有一个人可以独立完成的。
如果从距离和深度这一观点来考虑的话,工作上的人际关系可以说门槛最低。
工作上的人际关系因为有着成果这一简单易懂的共通目标,即使有些不投缘也可以合作或者说必须合作;而且,因”工作“这一点结成的关系,在下班或者转行后就又可以变回他人关系。
我:“交友课题”又是指什么?
哲人:这是指脱离了工作的、更广泛意义上的朋友关系。正因为没有了工作关系那样的强制力,所以也就更加难以开始和发展。
我:最后“爱的课题”又指什么?
哲人:这一点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一个就是所谓的恋爱关系,而另一个就是与家人的关系,特别是亲子关系。在工作、交友和爱这三大课题中,爱之课题恐怕是最难的课题。
例如,当由朋友关系发展成恋爱关系的时候,一些在朋友之间被允许的言行就不再被允许了。
具体说来,不可以跟异性朋友一起玩儿,有时候甚至仅仅因为跟异性朋友打电话,恋人就会吃醋。像这样,距离近了,关系也深了。
我:是啊,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哲人:但是,阿德勒不同意束缚对方这一点。如果对方过得幸福,那就能够真诚地去祝福,这就是爱。相互束缚的关系很快就会破裂。
我:不不,这种论调有不忠之嫌啊!如果对方非常幸福地乱搞胡混,难道也要对其这种姿态给予祝福吗?
哲人:并不是积极地去肯定花心。请你这样想,如果在一起感到苦闷或者紧张,那即使是恋爱关系也不能称之为爱。
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过得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真正的爱应该是这样的。
另一方面,束缚是想要支配对方的表现,也是一种基于不信任感的想法。与一个不信任自己的人处在同一个空间里,那就根本不可能保持一种自然状态。阿德勒说:“如果想要和谐地生活在一起,那就必须把对方当成平等的人。”
我:嗯,有些道理。
哲人:不过,恋爱关系或夫妻关系还可以选择分手。即使常年一起生活的夫妻,如果难以继续维持关系的话,也可以选择分手。
但是,亲子关系原则上就不可以如此。假如恋爱是用红色丝线系起来的关系的话,那亲子关系就是用坚固的锁链联结起来的关系。而且,自己手里只有一把小小的剪刀。亲子关系难就难在这里。
我:那么,怎么做才好呢?
哲人:现阶段能说的就是不能够逃避。无论多么困难的关系都不可以选择逃避,必须勇敢去面对。即使最终发展成用剪刀剪断,也要首先选择面对。最不可取的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止步不前。
人根本不可能一个人活着,只有在社会性的环境之下才能成为个人。因此,阿德勒心理学把作为个人的“自立”和在社会中的“和谐”作为重大目标。
我:先生,按您的说法,我至今还单身的原因就是我在逃避人生的课题,那究竟是什么意思?
哲人:想一想和前任分手的情形就容易理解了。过了某个时期之后,有时候对方的任何言行都会让你生气。吃饭的方式让你不满意,在房间里的散漫姿态令你生厌,甚至就连对方睡眠时的呼吸声都让你生气,尽管几个月前还不是这样。
我:……是的,这个能够想象得到。
哲人:这是因为你已经下定决心要找机会”结束这种关系“,继而正在搜集结束关系的材料,所以才会那样感觉。对方其实没有任何改变,只是自己的”目的“变了而已。
人就是这么任性而自私的生物,一旦产生这种想法,无论怎样都能发现对方的缺点。即使对方是圣人君子一样的人物,也能够轻而易举地找到对方值得讨厌的理由。正因为如此,世界才随时可能变成危险的所在,人们也就有可能把所有他人都看成“敌人”。
我:那么,您是说我为了逃避人生课题或者进一步说是为了逃避人际关系,仅仅为了这些我就去捏造别人的缺点。
哲人:是这样的。阿德勒把这种企图设立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的情况叫作“人生谎言”
我:......
哲人:这词很犀利吧。对于自己目前所处的状态,把责任转嫁给别人,通过归咎于他人或者环境来回避人生课题。
我:但是,为什么要把那判定为撒谎呢?我周围都有什么样的人,之前又经历过怎样的人生,先生您根本一无所知吧!
哲人:是的,我对你的过去一无所知,但我只知道一点。
我:是什么?
哲人:那就是,决定你的生活方式(人生状态)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这一事实。
我:啊!!
哲人:假若你的生活方式是由他人或者环境所决定的,那还有可能转嫁责任。但是,我们是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责任之所在就非常明确了。
我:您是打算要谴责我吧?说我是一个骗子、一个懦夫!说全都是我的责任!
哲人:请你不要用怒气来回避这个问题。这是非常关键的。阿德勒并不打算用善恶来区分人生课题或者人生谎言。我们现在应该谈的既不是善恶问题也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勇气”问题。
我:又是“勇气”吗?
哲人:是的。即使你逃避人生课题、依赖人生谎言,那也不是因为你沾染了“恶”。这不是一个应该从道德方面来谴责的问题,它只是“勇气”的问题。
我:……最终还是“勇气”问题吗?如此说来,先生您上次也说过,阿德勒心理学是“勇气心理学”。
哲人:如果再加上一点的话,那就是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拥有的心理学”而是“使用的心理学”。
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是“拥有的心理学”,继而就会转入决定论。另一方面,阿德勒心理学是“使用的心理学”,起决定作用的是你自己。
我:也许先生您的话是正确的。不,我所缺乏的肯定就是勇气。
我也承认人生谎言。我害怕与人打交道,不想在人际关系中受伤,所以就想回避人生课题。正因为如此才摆出了这样那样的借口。
是的,就是这样。但是,先生的话终归只是精神论吧!只不过是说些“你就是缺乏勇气,要拿出勇气来!”之类的激励的话。这就跟只会拍着别人的肩膀劝告说“拿出勇气来!”之类的愚蠢指导者一样。可是,我就是因为振作不起来才烦恼的啊!
哲人:总而言之,你就是希望听到具体对策,对吧?
我:正是。我是人,不是机器,不可能一听到“拿出勇气”之类的指令后,就马上像加油一样地去补充勇气!
哲人:要谈论勇气,那就不得不对自由进行谈论,这就留到下次再进行。请你也思考一下自由是什么。
我:自由是什么……好吧。那么,期待着下次见面。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