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被称为“苏超”的江苏城市足球联赛爆火出圈,从“没有放水假球,都是世代冤仇”的幽默解说到“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的官方玩梗。“苏超”用独特的“文化梗”,书写了一场关于文化认同、文体融合、文旅共振的热血篇章。
▎文化梗:解锁地域认同的密码
在没有大牌明星,没有全网宣传的情况下,一场“玩梗”狂欢让“苏超”踢出整体认同感。表面是足球赛事,背后是城市间的“文化德比”。徐州与宿迁的“楚汉之争”将历史渊源嵌入绿茵场地,常州和镇江的“茅山之争”更是将地域文化搬上了赛场。此外,幽默亲民的饮食特色、方言差异也被加入了赛程,诸如扬州和淮安的“早茶之争”,南京球迷调侃无锡“水蜜桃加盐”,无锡球迷则回击“盐水鸭加糖”等,这些“文化梗”不仅播报了精彩的足球赛事,也让观众了解到江苏各地方的历史、地域和饮食文化。“苏超”成功地将江苏十三市的文化符号搬上了绿茵场,成为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现象。
更妙的是各市对本土符号的创造性转化:无锡球员在禁区内的灵活跑位被称为“太湖鼋头渚甩尾”,苏州的短传配合被戏称为“园林式传控”。这些根植于地域文化的梗,让每个城市的球迷都能在赛事中找到专属的情感锚点。正如一位徐州球迷所说:“以前觉得‘散装江苏’是个玩笑,现在看苏超才发现,我们的‘散’里藏着共同的文化根脉。”
▎文体共振:让体育成为文化的流动载体
“苏超”的火爆,本质上是文体融合的胜利。赛事主办方深谙“用文化激活体育,用体育传播文化”的逻辑,将江苏的历史、民俗、语言转化为极具传播力的内容产品。江苏省体育局在赛事策划初期就将地域文化元素融入赛程设计,如奖杯采用苏州缂(kè)丝工艺,徐州队球衣融入汉甲元素,无锡赛前以《二泉映月》灯光秀暖场,这些细节为网友提供了丰富的二次创作素材。在此背景下,体育不再是单纯的竞技,而是承载地域文化的流动载体。
▎文旅破圈:从流量狂欢到价值变现
当文化梗点燃全网,通过官方引导和民间创作的良性互动,形成“线上造梗-线下消费”的闭环,开启了“体育引流、文旅变现”的全新模式。盐城用“观赛送鸡蛋饼”吸引游客;常州赛区则推出“9.9元球票+萝卜干炒饭套餐”,将本地小吃与赛事绑定,带动老字号萝卜干品牌线上销量骤增;盐城更是在主场比赛时推出“观丹顶鹤迁徙+看苏超赛事”的生态旅游套餐,预订量超2万单。赛事为景区带来了大量游客,扬州东关街景区因赛事夜游人数激增三倍,南京“门票+住宿+购物”优惠套餐带动商圈营业额增长。“观赛经济”的溢出效应,使足球成为城市营销的新触点。
苏超的火爆显著带动地方经济,良好的经济效益不仅体现在球迷的消费上,还延伸至周边产业,比如酒店、餐饮、交通和旅游等。据统计,6月2日至6月8日,江苏省内景区预订同比增长305%。主场6个城市的银联异地渠道文旅消费总额增长14.63%。同时,场均8798人的上座率,带来门票、餐饮、住宿的爆发式增长。以揭幕战为例,镇江周边酒店入住率提升30%,餐饮消费增长25%。
《人民日报》客户端连续刊发报道,深度解析联赛爆火密码:“苏超”不仅踢出了足球应有的本真与纯粹,更“踢”出了“苏大强”的整体认同感。新华社报道指出,“苏超”惊艳出世,让人看到了一场关于“如何让竞争更具建设性”的体育化尝试。《光明日报》则盛赞:“苏超”已成了一种文化符号,乃至成为城市的文旅“邀请函”,达到了“1+1>2”的效果。这是江苏省踢出的“文体旅商”联合新模式,用体育竞技将“散装江苏”合为发展动能,成为凝聚人心、激活城市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