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里头一句的“人之初性本善”一直被解读为“人性本善”,即人一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但在我们一部分研究文字的人眼里却有另一番解读。因为在汉字里“初”和“始”固然都有“第一”、“开头”的意思,但仍有差别。
“始”字里的“台”本义就是“胎儿”的“胎”,古文字里形同脑袋朝下、手脚蜷缩的胎儿状。之后加了“肉月旁”,造出“胎”字。所以“苔”就是状如胎儿般的小草,“始”就是女子将胎儿产下,一个新的生命开始了。所以如果是要表达“人一生下来,人性就是(本来是)善良的,那么“人之始,性本善”的表述更精准。
“初”字是衣+刀,即裁衣时的第一刀。这第一刀非常重要,一定要大小正好。一个胎儿刚产下来都是用布包裹的,真正到了要给孩子做衣服的时候,在古代基本上是学会走路要开始学习了。所以“人之初”指的应该是人刚刚可以开始学习的时候。
那么“性本善”该如何理解呢?这里的“本”应作“动词”看待,即“以善为本”或“本着善的方向引导”之意。为什么我们要这么说呢?因为《三字经》从“人之初,性本善”一直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都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才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从逻辑上讲,“人之初”代表“孩子刚开始学习时”无疑更合理。要知道“教育”二字虽然现在“教”在前,“育”在后。但原本“育“是“养育”的意思,教才是“教导”的意思。孩子刚生下来,当然是要先育后教。这《三字经》里没有一句是讲如何“养”孩子的,全是讲的如何“教”孩子的。
解释一下前面几句吧:(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人刚开始可以学习的时候要本着为善的方向引导。人性一开始没有太大差别,经历学习之后差别就大了。如果不往善的方向教育,人性就会往恶的方向去了。
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但到了编《三字经》的宋朝,怕是应该知道人性之初无所谓善恶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