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的文学概论老师留了个作业,让我们去找一位诗人对于诗的评价然后写一篇反思。这份作业倒可真是难住我了,因为我并不喜欢读诗,也很少读过。
但是作为一名立志成为优秀的文学生的我,作业总是得做的。今日灵光一现,一个新奇的视角出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重新推敲这个题目。
虽然我很少读诗,但是我看过的电影很多。所以在讨论有关于评诗之前,我想先从看电影这个角度说起。
最近上映的电影中,有三部我都为它们捐献了票房,分别是《受益人》、《少年的你》和《天气之子》,当然还有《海上钢琴师》、《他们已不在变老》等很多电影还在我的有待打卡行列,无奈的是看着已经被双十一掏空了的钱包,我不得不克制住了这不自量力的念头。
这三部电影中,无论是一次次揭穿吴海谎言后仍然陪在他身边的岳淼淼,或是为了保护陈念毅然决然选择背负所有罪名的小北,还是是为了找回阳菜而背叛全世界的帆高,无不令我动容。
01
上大学前看电影啊,感觉就像是在做语文的阅读理解一样。什么意思呢?就是我在看电影的过程中,大脑里会产生出N个问题。观影结束以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豆瓣或者知乎,找那些高赞的影评,速速浏览一番,看看那些大佬们都是站在哪些角度看电影的,他们又是如何评价这部电影的,这部电影运用了哪些手法,存在哪些bug……
在这个过程中,各种观念可以说是毫无经过过滤地塞入我的脑子,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我自认为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那些问题已经解决了(其实要是让我自己再复述一遍我肯定说不出来或者解释不清楚),然后稀里糊涂地给电影打个五星(风评一致极差的电影除外)。
这个模式是不是和做阅读理解一样?拿着笔,在试卷上涂涂画画,产生几个问题,粗略地写出自己的回答,然后去对照标准答案,我们竭尽所能地去揣摩出题人的意图,寻找答题套路,编织答题模版,只为去取得更多的分数。看似自己已经读懂了这篇文章,并为一个不错的分数沾沾自喜。
阅读理解里面总会出现这种类型的问题,请你评价一下这段话好在哪里?
这让我想起了王小波说过的一段话:我不敢去看别人说拍得好的电影,我怕我看了不觉得它好,会被别人耻笑。
所以这个模式存在着一个问题啊,那就是阅读理解,它不应该有标准答案。那么不论是看电影还是看诗,也都是这样的。
我很庆幸如今已经大二的我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如今,我正在努力摆脱这种考试后遗症,不论是在看电影还是看书的过程中,学习独立思考问题,培养自己的批判精神,完善自己的三观。最多也是在形成自己的完整的看法以后再去看别人的评论,以为自己的想法提供一些借鉴或者补充。
02
如果一定要让我说出一个我能够接受的诗人对于诗的看法,那便是清朝初期赵翼的那首《论诗·其二》。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李白杜甫的诗歌那可真的算得上家喻户晓啊,哪怕是在语文教材上都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如李白的《峨眉山月歌》、《蜀道难》、《将进酒》,杜甫的《客至》、《登岳阳楼》、《登高》等等等等。两人流传下来的经典诗歌更是数不胜数。
但哪怕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并且被尊称为“诗仙”的李白抑或是作为“诗圣”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随着改朝换代、社会演变,也逐渐与社会开始脱节,但也有越来越多其他伟大的诗人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他们的作品。
赵翼这首诗里面体现了诗歌的两个特点,一个是永恒性,它代表一首优秀的诗所能传递的社会价值、情感价值、艺术价值等是永恒的,这也是它广为流传的原因;一个是时代性,它指的是在不同的时代中,一首诗歌所能够产生的各种价值的大小是不同的,就比如说虽然《圣经》在现代仍然被信徒们视作道德典范,但实际上信徒们的道德观念却来自现代社会。
那么再从社会历史缩短到一个人的一生。背古诗词想必是每个人小学时期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我并不是那种能坐下心来背书的人,因此也是被折磨得死去活来,也不少发出过“为什么xxx要写这首诗”之类的拷问。
后来,在北大举行的一次论坛上,杨振宁的一段话让我醍醐灌顶:
死记硬背,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方法,而且是非常宝贵的读书方法。3岁孩子背下的东西,他不懂得内容,到30岁就开始懂了,60岁就懂得更多了,90岁就彻底地体悟了。但是,如果你3岁没有背,没有记,你30岁,60岁,90岁,拿什么来感悟?人的不同阶段,阅读的功能和体悟是不同的。
03
如今,虽然小时候背的诗词已经忘记了大半,但留下来的,无不在日夜淬炼着我的灵魂。那时候老师教给我的诗词背后的含义,我也全然忘却了,但是没关系,生活让我对它们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体悟。
很多时候,不评价就是最好的评价。上个周末去听了一位北师大中文系教授的演讲,他说的一段话我非常喜欢。“我从来不给任何人写书单。因为我觉得对我有用的书对你不一定有用。”是的,读诗也是一样,我们应该对诗有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定义。
我们自己才是我们真正的评诗人。
感谢阅读
也欢迎你关注小羊的微信公众号:羊爱唠嗑不吃草,来听小羊唠嗑他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