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3

                                              《祭十二郎文》鉴赏

                                                      作者:秋声

  史上叙事言情文章评价最高之有三,一是李密的《陈情表》。二是诸葛亮的《出师表》。第三就是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南宋大文人安子顺曾说过:“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如此评价之高,足见这三篇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多重要。

  我看完《祭十二郎文》到是觉得,看过这篇文章如果没有落泪,应该谓之不仁。如果看完三篇文字皆没能动情,并不为之落泪,要么是不忠,不孝,不仁之人。要么是压根就读不懂。如果文化程度低,理解能力差,古文词义晦涩,寓意深奥,内容博大精深,读不懂尚可理解。但如果读懂了仍然无动于衷,并不为之所动容,那么此类人大概率的属于那种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极度自私之小人。切不可与这种人交往,一定要想尽办法,避而远之。

  当然,古人的说法也不能不说有些稍许偏激,但却不能不说其中蕴含着一定的道理。《陈情表》讲述的李密与其祖母相依为命的苦情,乌鸦反哺似的感恩情怀,为报恩推辞做官的胸襟。看后令人唏嘘不已。《出师表》则体现了诸葛亮对先帝刘备托孤的忠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让人看了发自内心的由衷的感叹。

《祭十二郎文》(以下简称《祭文》)是唐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韩愈所作。为的是祭奠英年早逝的侄儿十二郎所做的“祭文。”韩愈幼年丧父,母亲改嫁。是自己的嫂子,也就是本文中十二郎的母亲将自己养大。自己虽和十二郎是叔侄关系,但由于年龄相差不大,又同在嫂嫂的养育下长大。所以二人有着亲兄弟般的的感情。书写这篇祭文,蕴含了作者深厚感情,令人读来深为韩愈童年的不幸,中年失亲的伤痛,身体羸弱的哀伤,政治上不得意的失落而感慨 

  《祭文》始终紧紧扣住叔侄生离死别这一中心,以四种感情为主线,贯穿全文。一是如兄弟般的叔侄亲情 ,二是  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情,三是对自己怀才不遇,官场沉浮的失意之情,四是对亲人故去的怀念之情。

  如兄弟般的叔侄情。文章开始,便述说了作者让下人,购买香烛等物品去祭奠自己的侄儿,接着就叙述了自己和十二郎的关系。“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唯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我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杰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唯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唯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从以上的描述我们知道,韩愈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去了。一直到长大,成人后都不知道父亲的模样,只有依靠哥哥嫂嫂抚养。哥哥在中年的时候,也病殁在南方。那时,韩愈和侄儿都还小,等到和嫂嫂把灵柩运回河阳安葬,又和嫂嫂及侄儿回到南方度日,虽然孤苦零丁,但一日也未曾离开过侄儿。韩愈上边有三个哥哥,但都不幸早亡,继承祖先的后代孙子辈的有侄子,儿子辈的就是韩愈了。两代都是独苗,孤孤单单无依无靠。嫂子曾抚摸着侄子指着韩愈说,韩家两代唯有你们了。韩愈说,当时可能我们太小,不曾记得当时你的母亲,我的嫂嫂这些话是多么的悲痛哀伤。然而,我却深深的记得。永远也忘不了。

  由于韩愈和侄儿一起在那样困苦哀伤的环境下相依为命,在嫂嫂的养育下一起生活,也就形成了不是兄弟胜似兄弟的叔侄情。如今从小相依为命的至亲的侄儿去世,心中怎能不如万刀剜心般的疼痛。

  第二是失去亲人的悲伤之情。文中看似用了白描得写法,平铺直叙的直接写了自己所有的亲人故去,如:“吾少孤”简单不过三个字就告诉人们,从小就失去了双亲。“中年兄殁南方”哥哥及至中年就在南方病故了。“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逝”以及嫂子的病故等等,皆不着重墨描述。但却用孤苦伶仃,形单影只词汇作为后缀来修饰亲人离去的苦情,更加加深了对亲人故去的痛苦之情,令人读来皆为作者的悲惨处境所叹息。

  第三,展现了作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官场沉浮的失意之情。同样是表现自己官场失意之情,作者仍没有直接写出来,而是通过和侄儿由于命运作弄,阴差阳错几次擦肩而过却不能阖家团聚的描述表现出来。对比直接描述更加委婉,令人读来更加失落和无奈。“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南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于戍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已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皆少年,以为虽暂别离,終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这一段描述中貌似机缘不巧,没能和侄子生活在一起。实则是作者颠沛流离的生活的真实写照,及官场沉浮的屈辱和无奈。求生存,发展皆如此艰难,何况阖家团聚乎?“故舍汝而旅食京师。”因为生活所迫,所以才舍开和你的团聚,而求食于京师啊!早知道你能故去,就是给我个万人之上的大公卿去做,我也不会做啊!

  四是通篇文章深刻的表露出对死者逝去的追忆和深深的哀痛之情。祭文起始便交代了自己和侄儿的特殊关系,并详尽的叙述了自己和侄儿在特殊的环境下长大。即和侄儿一起在嫂嫂的哺育下,长大成人。人云“老嫂比母”更何况在失去所有亲人的情况下和侄儿一起长大,更凸现了不是兄弟,胜似兄弟的兄弟情。

  接着,作者描述了多年来颠沛流离的生活,多想和侄儿一起生活而又因客观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很难在一起生活的情境,一切都是为了生存而不能生活在一起,不能照顾亲如兄弟的侄子生活,作者表现出了深深的内省和自责。

尤其内疚的是当知道侄子的脚病,并不以其为然,从而侄子因小病的发展,終酿成大祸,丧失了生命。更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早知如此,就是让我做为更大的官我也不能做啊。从这句话中不仅仅看到作者的自责,更看到作者的对自己亲人的眷顾和深情,难怪让人看了忍不住泣血流泪。

  韩愈正是凭着这篇祭文表现出了一个文学大家的思想内涵,品质内涵,和感情内涵。让人们认识到他除了是忠君爱国的政治家外,还是个感情细腻的活生生的普通人,有着和普通人一样得思想和感情,也有着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从而更真实,更细微,更清楚的向我们展示了唐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大文人的面目和内涵。也因此奠定了文学史上,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地位。


                           最后完成于2020.4.10

  由于是手机敲成的文字,不能尽展开来,深入下去来表述。所以不能尽述胸臆。这也是一种遗憾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