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无论有多少种身份,都只能过一种人生。
01
那间不足10平米的咖啡厅终究关门了。
店门口挂出“旺铺转让”的牌子。
高中同学的这家咖啡厅开在广场一处隐秘的角落。
一个咖啡台,一张桌子,三把椅子,一个小黑板,就是全部家当。
同学是个24岁的漂亮姑娘,在这座城市里拥有一家与别人合资的咖啡厅,也算小有成就。
不过咖啡厅开了一年,由于位置偏僻,一直人烟凋零,顾客稀少。
“怎么办?生意一直没什么起色,觉得我应该去参加一下咖啡师培训,做更好喝的咖啡。或者去学烘焙,做一些点心一起卖,生意可能会好些。”同学说。
“那就去啊,有点心配咖啡,生意肯定更好。”
同学愁眉苦脸:“我也想啊!不过,脱不开身,小玲(咖啡厅合伙人)说再等一等,等商场的入驻商家多了,生意就会好起来。”
“这跟你去学烘焙没太大冲突吧?”
“哪能啊!我不在一天,就没人做咖啡,没法开店了……”
“那你究竟想怎样?你觉得学烘焙重要,还是开店重要嘛?”
“我也不知道,不知道先去学烘焙,还是先把店里的生意搞好……再等一等吧。”
开始几个月,店里的营业额与运营成本还能持平,后来数个月,几乎都处于亏损状态。
后几次去咖啡厅,她总说想学习烘焙,但是又指望店里生意变好,不敢休假,学习计划一直搁置着。
如宫本俊雅形容:我不愿为自己任何的心血来潮付出代价,只想在千篇一律的光阴中维持平稳。
同学学习烘焙的心血来潮抵不过守在店里照顾冷清生意的平稳。
每次对话的结果都是“再等一等”,我不再试图劝说她。
临近过年,看到玻璃窗门“旺铺转让”的牌子,打电话给同学。她说亏损得厉害,承受不起了,先暂且关店。她去学习烘焙,学成后找个大的店面再开张,招学徒。
“要是一开始,下定决心去学烘焙,今年就不会浪费那么多时间,也不会亏损那么多了?”
可是哪有那么多“要是”“如果”的事?
学习烘焙和开店既然不能同时进行,就选出自己觉得重要的事,把它做了,而不是一边照顾冷清的店面,一边在脑海追问学习烘焙的可能。毕竟,这个不是多选题。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一开始下定决心去做一件事,就不要再去问另一种人生可能的意义——那是最没意义的事情。
因为每个人,无论有多少种身份,都只能过一种人生。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
你只有把它拎出来做了,才能知道事情的后续走向。
02
太多的选择是阻力,不是助力。
太多的选择让人难以在庞大的事物体系中分清轻重缓急,容易迷失在主次矛盾混乱的架构里。
返乡做公务员的同学跟我抱怨着工作的无聊,羡慕我留在大城市。
是啊,我留在大城市,却谈不上能做很多事,也常常找不到出口。
大城市最不缺的是年轻人的理想,每句话都簇拥着许多想做的事。
很多时候,又经不起推敲。
我跟那个咖啡厅的高中同学一样。
我常常跟母亲抱怨,妈妈,我工作太忙啦,好多想做的事没做。
你想做什么?
我想做很多事呀。我想每个月回去看一次你和老爸,想去旅游,想参加征文比赛,想和你一起回桂林看舅舅们……
那今天下午要干嘛?
下午?上班呀。
下班后呢?
……吃饭……洗澡……睡觉。
都没有聚会吗?那睡觉前你干嘛呢?
……写日记。
那就在在写日记的时间写文章,参加征文比赛呗。
哦……
你周末不是有假期吗?可以回家办护照。
还有,存多点钱,抽空我们一起去看望舅舅们……
与母亲的交谈中,我发现,许多想做的事都在一步步转化为具体步骤。它们有了路线,有了时间截点,有了清晰的轮廓。
才恍然,许多想做的事不过是“不能做”的借口。
当把一件最想做的事,放在“可以做”的时间里,然后去执行它。后面许多想做的事才能一一走上正轨。
目前为止,我每两月回去看一次父母,参加了征文比赛(无果),办好护照去旅游了,就剩下存多点钱陪妈妈回一次娘家。
才明白,许多想做的事,定下的许多目标,需要先找出一件事把它做了,才能获得往前一步的力量。
高中数学老师曾说过:太多选择就是没得选择。你们现在只有一个选择,就是为高考奋斗。
为什么高考会成为很多人“最努力”的记忆?
或许因为选择只有一个,重要的事只有一件,而你当时能做的就是短时间内集中所有力量去拼搏。
03
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
这话是傅盛先生说的。
他说:“很多事情的改变,都是一件一件去完成的。这些大道理,大家听过很多,只不过我们喜欢一个词,叫“但是”。我觉得没有“但是”,找到那个关键点去撬动,就跟“给你一个支点撬动地球”一样。”
这大概是为什么大多数人有“拖延症”的原因。
人们有很多“但是”,找不到撬动的支点。
人们的行动力差,其实是选择太多,没能挑出最重要的事做了。
有人说我想考研,但是觉得现在这份实习进行下去,待遇似乎不错。
于是一年后,你一边抱怨工作,一边感慨自己当初为什么没考研。
有人说我想考雅思出国留学,但是那么多人去聚会,我也不想一个人被落下。
于是,其他同学收到入学通知单时,你还在备考中。
有人说,我想做公司高管,但那么多人都不敢接这个任务,我就别出头了。
于是,那个无数次接下任务的同事,一年后成了你的领导,而你还在原地踏步。
有人说,我想减肥,可是我今天已经忍不住吃了一颗巧克力,那不如多吃些,下一顿再少吃点。
于是,那个每顿少吃一点的别人减肥成功了,你却成了一个减肥永远在下一顿的忧郁胖子。
罗列不清重要事项的人,往往容易囿于眼前的风景,陷入眼前那一亩三分地的困境。他们难以有长远的目光,达成预设的目标。
这样的人,往往因为没法完成那件最重要的事情,陷入不断失败的恶性循环里。
这很像无数次减肥失败的胖子心理——破罐子破摔。
是的,破罐子破摔。
在心理学上叫“习得性无助”,指的是人们在多次遭受挫折打击,得不到帮助时,渐渐放弃自己的期望和目标,变得郁郁寡欢,走向破罐子破摔的地步。
这是对理不清重要事情的人的侧写。
上述不论是开咖啡厅的同学,还是想做很多事的我自己,抑或考研失败者,备考延迟者,升职失败者,减肥放弃者……
其实都是因为无法挑出最重要的事去达成,而把很多事并列在一块,混乱、纠结,无从下手。
没法分清主次,没法从混乱的困顿中摆脱,没法完成目前最重要的一件事,获得往前的力量。
就如在大学群居生活中的一些人:不知道要干什么?不知道要成为怎样的人?不知道当前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索性就跟着同学群进群出,浑浑噩噩过着每一天……
跟着集体无意识地挥霍青春,然后抱着大家都一样的心态,迟迟不肯迈出第一步,不肯主动去做那件想做的、重要的事。
毕业了,被风吹了,被雨淋了,被人笑了,才有意识地知道要往前跑,才知道最重要的事不能再耽搁。
有时,太多选择、太多想做的事是一种禁锢,一种留在原地,不肯往前的防御。
我想要减肥,想要获得一个健康的身体。可是有饭局,有应酬,没法不去怎么办?是耽于眼前的美食与喧嚣,想着人生难得几回醉,暂时享受一下?
但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减肥。
所以应该在饭局里吃得少,吃得清淡,而不该沉溺在眼前的食物里。
你无法一边无节制地享受口腹之欲,一边奢望自己能瘦下去。
当一段时间里,你只有一个目标,那才算是你真正想做的事,那才是最重要的事。
知道自己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才能拒绝很多诱惑。
才能懂得不追求“即时性满足”,而是追求“延迟满足”——为了达到更高的目标,获得更好的享受,暂时克制与忍耐。
如同人们说的:心里揣着大事,才容易淡定。
事情的改变,都是一件一件去完成的。
而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
只有“专注于最重要的那件事”,不再摇摆,不再追问另一种可能,才可能通过这个支点撬动其他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