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年八月底,来到无锡。那是我第一次离家这么远,也是我第一次踏足长江以南。八个半小时的普快坐的老子腰疼。出了无锡站坐上一班巨挤无比的公交,我记得是77路,逛到了江大北门。阴天,看不到太阳,所以,老子调向了。
这是我对无锡最初的印象。就像小说里说的那样,我用力才能抬起的头,看着公交里面的LED屏滚动着一句“无锡是个好地方”,自己不屑的嘲讽“第一次见到夸自己夸得这么直白的城市”,那一天乃至其后的相当一段时间,我都不知道,这里将是让我一直魂牵梦绕的地方。
说起一座城市,我,最先想到的是她的味道,舌尖上的味道。
跟爸妈一起去三凤桥买酱排骨。散称的,冷的,太甜,但好大一块肉啊!然后,对酱排骨,就没有然后了。
和栋哥一起去锡惠古镇。吃到了无锡小笼包。炎炎夏日,在古镇的青石板上故作文艺的我,一进店就原形毕露。还没来得及对空调的清凉叫一声爽,一份鲜肉,半份蟹粉,一碗酸辣粉一路小跑着上了二楼,踩得木质楼梯啪啪作响。端着餐盘,等位。楼梯旁空出来了位置,赶紧先放下盘子,坐好。还没来得及吃忽然听到一阵树叶的“哗哗”声。右手夹起包子放在左手的勺子上,抬头一看,原是座位正对着开着的窗户,外面是满眼的竹叶——美景啊!用筷子压破薄皮,汁水流在勺子里,混着一点絮状物,是鲜肉胶质和脂肪的混合。
“啧……哈……”甜鲜香醇!在面皮洞里倒进去一点香醋。解腻增香。待的稍微凉一点,包子整口吃下,现在回忆起来汤汁是“溢出来”还是“爆出来”已经记不太清楚了,但是那种由面皮的平实瞬间变为充满口腔的“奢华”的幸福感是永远都刻在脑子里的。
后来二食堂也进驻了一家老字号小笼包,几次作死的只吃包子,只吃!腻得我怀疑人生……但是锡惠古镇的美食美景却一直一直都在心里。
再一个不得不说的就是南禅寺的“黑色经典”臭豆腐。
当时不知道他是连锁的。但即便吃过了这么多“黑色”。那一家还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油锅炸至豆腐片中间充气鼓起,外皮酥脆,捞出。放在托盘中,用筷子把每一个豆腐片肚子戳破,但不戳漏。把调好的酱汁舀到每一个“豆腐碗”里,还有蒜泥、小葱、香菜。再把11片(大份)码在一次性餐盒中再整体淋一遍酱汁,插上两根签子,便交到你手中。
酱汁是凉的,却被刚出锅的臭豆腐快速加热到略温;豆腐是烫的,却被酱汁稍稍凉一下,刚好入口。酥脆的表皮在牙齿咬合的过程中发出清晰的“呲呲”声。内里的嫩,外表的脆,混合的口感被酸辣可口的酱汁裹着。一块臭豆腐,也能吃出幸福感。
离开无锡已经一年半了,中间回去过两趟都没来得及去吃熟悉的味道。冬天天气冷了,嘴巴总也闲不住。想无锡的时候,总是“顺带着”想起那些让人流连的味道。那些记忆里的味道也“顺带着”牵起幸福的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