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果心中有恨
有网友问我:如果心中有恨,该怎么办?
我答:那就先恨一小会。
又问:怎么才能只恨一小会?
我答:认真恨那一小会,然后再认真做其他的事情啊。
因为问得随意,我也答得随意,而其实关于恨,我有挺多东西可以拿出来分享。
恨是什么?
当它作为动词用时,它是指向某一特定事物的攻击行为。当它作为名词用时,它是一种复杂的消极情绪。
看起来,当一个人心中有恨,并不是一件好事。
其实不然。
无论是名著《基督山伯爵》还是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又或是近两年大热的《琅琊榜》,都在以生动的实例告诉我们,一个人心中有恨,他也能在困境中逆袭,重获希望和自由。
所以啊,我说“那就先恨一小会”,难道有错吗?
二、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最近有部小成本的台剧,我觉得拍得很不错。
故事讲的是有这么八个人,他们原来同是国中登山社好友,却已阔别多年。谁知道再次相约山中民宿重聚,就开始陆续死人。
如果只是死人,那赶紧报警就好了。可是导演不让,安排他们困在山中,连路都被封了,更不用说打电话了。
怎么办?人人自危,互相猜疑,只能找出真相。
可是真相大白之时,却发现,开始的死人是意外,而后来的死人,却是因爱成恨所致。
列宁说,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因为爱而不得,爱也可以变成恨。而这恨的源头,不过是爱而不得所产生的一种自卑感。
也就是说,有的恨并不源于仇,而是源于我们内心的期待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无论你能不能理解,有的人就是会因为你过得比他好而恨你,尽管你完全没有为他负责的义务。
那为何会有人产生如此莫名其妙的恨呢?
由哲学家岸见一郎和作家古贺史健合著的畅销书《被讨厌的勇气》中就讲到这样的故事:
有一天母亲和女儿在大声争吵。正在这时候,电话铃响了起来。“喂喂?”慌忙拿起话筒的母亲的声音中依然带有一丝怒气。但是,打电话的人是女儿学校的班主任。意识到这一点后,母亲的语气马上变得彬彬有礼了。就这样,母亲用客客气气的语气交谈了大约5分钟之后挂了电话,接着又勃然变色,开始训斥女儿。
在这个故事中,母亲的愤怒可以瞬间转变,收放自如,完全是因为愤怒是母亲用于震慑住女儿的一种手段。
也就是说,有的人的恨,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制造出来的。你以为他的恨莫名其妙,而在他心中却是理所当然。
在由该书改编的同名日剧中,吉野老师在他人眼中明明是美貌有魅力的女老师,谁知她却在同事三岛玲子面前有着深深的自卑感。因为三岛老师的学历比她好,还有未婚夫,更受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的欢迎,无论怎么比较,自己都比不上啊。为了逃避这种自卑感,吉野老师对三岛老师展开了所谓的“复仇”。她一边诱惑三岛老师的未婚夫,一边取悦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最终成功逼三岛老师离职。
真是愚蠢的恶意,丑陋的恨啊。
分析到这里,相信你应该能想明白,人既然能随时转换愤怒的状态,自然也能认真恨一小会,然后再认真地去做其他的事情。
三、我可以做出改变
我想,你还是会想问如果才能不恨,毕竟恨已经存在于心中了。
我的答案是:既然恨已经真实存在,那就要承认恨的存在,看清恨背后的目的是什么,然后做出改变。
很多时候,我们是可以从恨的表象背后看到那个对爱有着强烈需求的自己的。这个时候,你不妨问问自己:“你被恨所折磨,心里一定很苦吧?你如此渴望被爱,我都要被你感动了。”
至于做出改变,不是你不能改变,而是你没有下改变的决心。既然你能用恨来让自己不改变,你也可以用爱来让自己改变啊。
不要害怕改变,前面有爱在等着你。
鼓起勇气来,你也可以获得幸福。
文章转载请联系我的经纪人 @bingo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