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交车站看见一对双胞胎小男孩,大概六七岁的样子,又萌又乖巧。
他们的妈妈一边帮他们背上小书包,一边叮嘱,“不用害怕,你们都是小男子汉,在终点站下车,奶奶已经在那里等你们了。不要在中途下车,在车上别瞎跑免得跌倒了,不要吃陌生人给的食物,还有……”
妈妈又仔细叮嘱了一遍,还询问了注意事项,两个小男孩答对了才将他们送到了公交车门口,又跟公交车司机交代了几句,请他在终点站提醒孩子下车。
两个小男孩大概是第一次单独坐公交车,有一丝胆怯,但同时又很兴奋,手牵着手高高兴兴地上车了。
因为跟我坐的是同一辆车,上车后我就像个怪阿姨一样一直在打量他们。
最开始那两个小男孩不时指着窗外的建筑聊天,“哥哥,你看那个……”
很快,他们就吸引了其他乘客的注意力。当发现这两个小男孩是单独坐车,没有大人陪同时,不少乘客大惊失色。
一位中年大妈连连摇头,“现在的小年青父母太不负责任了,这么小的孩子,怎么能让他们单独坐车呢!”说着还略显得意地拍了拍她旁边的女孩子,“我这孙女都读五年级了,从小到大,我从来没有单独让她出过门,每天上学放学亲自接送。现在外面到处有坏人,万一不小心孩子丢了,哭都没地方哭……”
好几位乘客纷纷附和,“是啊,怎么当妈的呀,竟然把孩子单独扔车上,真是不知轻重!”
还有乘客喊话司机,“没有大人陪同的小孩子你也敢让他们上车,万一出事了,是谁的责任?你也真是心大!”
那两个小男孩本来在叽叽喳喳聊天,听着周围的人在说他们,现在也安静下来,脸上满是茫然无措。
刚才那位大妈打嗓门地问双胞胎小男孩,“你们的爸爸妈妈怎么没有跟你们一起?就你们两个小屁孩,不怕被人贩子拐走卖到别的地方……”
那两个小男孩紧紧牵着小手,一脸惊慌,差点哭了。
见大妈越说越离谱,我打断她,“他们快被你吓哭了,我刚才听到了,他们的奶奶会在终点站接他们。就十几分钟的路程,中途不下车,小孩子锻炼一下不是挺好的嘛。”
大妈瞪了我一眼,“你一小姑娘懂什么,一看就没带过孩子!”
我……没带过孩子,但是见过别人带孩子。
暑假出去旅游,在深圳,经常能看到六七岁的小孩子带着两三岁的弟弟妹妹四处玩。好几次在一家小餐馆吃饭,那家餐馆有两三个十一二岁的小女孩有条不紊地帮着客人点单、上菜,丝毫不比大人差。
去外面买早餐,也常常看见许多小孩子在店里给父母帮忙,替客人送餐具,帮忙打包收钱,擦拭桌椅。
当时就很感慨,放假的时候,让小孩子适当的参与劳动,是一件再正确不过的教育方式了。
让孩子亲自参与劳动,比苦口婆心的告诉他赚钱都不容易要有用的多,也有意义得多。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必须让孩子知道生活里有一个“困难”字眼,这个字眼是跟劳动、流汗、手上磨出老茧分不开的。这样,他们长大后就会大大缩短社会适应期,提高挫折耐力。
去香港旅游的时候,在地铁口被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拦住了。
那小女孩热得脸通红,眼中还有丝丝羞怯,我很好奇她想干什么。
她说粤语,我说普通话,比划半天根本没明白她的意思,最后换了英语我才听懂她问我能不能跟她一起拍张照片。
交谈之下才知道,找陌生人一起合影是她们暑假需要完成的项目。
看得出来,面对行色匆匆的路人,那个小女孩也很胆怯也曾犹豫,但她还是一个个地尝试着。
不管是在餐厅帮忙点单上菜,还是在地铁站鼓起勇气向陌生人发出合影的要求,他们亲身体验,从中学到的有关尝试与勇气的力量,是课本与老师难以教会的。
旅游回来,我在QQ群里问我们班的学生暑假有没有发生什么新鲜事,他们回答没有,不是在家做作业就是被父母送去了培训班。
多么可惜啊……
有女学生在作文里吐槽,都读八年级了,父母还不放心她一个人出去买东西,生怕她走丢了。
不可否认,现在人贩子拐卖孩子的招数越来越多样化,可是,总是不出门锻炼,岂不是更容易走丢。父母除了包办孩子的一切,难道不能教孩子辨别坏人、教孩子遇到坏人时的求救到底,训练孩子独立外出的能力?
最近几年总能在新闻里看到女大学生失联的消息,读到大学还不会洗袜子的消息。我们在惋惜与感慨的同时也该好好思考一下家庭教育中有关独立教育的缺失。
居里夫人说:“路要靠自己去走,才能越走越宽。”
孩子并非到了一定年龄就什么都懂了,如果什么都不让尝试,什么都不经历,成长的只是年龄。
曾经看过一句广告:“见过世界的孩子更强大”,如果孩子既不去见世界,也不接触世界,在ta成人之前一直活在父母以爱之名以保护之名营造的温室里,等ta走进社会,这个世界对ta露出狰狞的面孔。
与其日后惋惜、悔恨,何不现在学着放手,陪着孩子经历风雨,培养孩子面对风雨的能力。
(像我这样好奇心重的人,当然一路坐到了终点站,看着两个小男孩下车,飞奔进一位老奶奶的怀抱。不仅如此,无意中看向窗外,竟然发现那两个小男孩的妈妈一直骑着电瓶车悄悄跟在公交车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