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21中文类2班 姓名:李思睿 学号2021410132 电话号码:15186882158
网上查阅陶渊明相关文章,为其诗歌倾倒者有之,为其节操击节者有之,为其归隐微词者亦有之,但是不管怎么评价,大多数时候的陶渊明,特别是在教科书里的陶渊明,神情安详,举止飘逸,气质一如其诗,清新淡雅,如菊如云,在世人熟悉的历史记忆里守着东篱,遥看南山,偶尔登高舒啸,清流赋诗,过着逍遥的无拘无束的生活。这,就是我们熟知的陶渊明,在教科书认识的——五柳先生。隐居之后,在世人眼里终日悠然、正享受田园生活之趣,畅叙天伦之乐的陶渊明,对眼下隐居生活并非完全可以做到知足而常乐,反倒是充满了忧虑和恐惧——对前途渺茫的忧虑,对时光虚度的恐惧。
回想《归园田居》里的陶渊明,那是一派天真和无忧的形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如此静谧祥和的田园风光,非宁静致远的心灵不能体会。
我们且看归田时陶渊明那迫不及待的心情以及归田后那份怡然自得的生活情趣:“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刚上路,小船乘着清风轻快地前进,微风吹拂衣袖飘飘然然,如果陶渊明立于船头,颇有“遗世而独立”的神仙风采;远道而来,一望见屋檐,便狂喜地忘乎所以,一路狂奔到家。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意思是贤者安于贫贱,古时常用“衡门”“衡宇”代指贫贱者的住处。这句话告诫人们要安于贫贱,不要对生活有不切实际的要求。作者引用这个典故写自己望见家门时欣喜若狂的心情,也说明了自己将与官场决绝,安于贫贱地过着田园生活。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终于有了一个身心俱得放松的时候了,自斟自酌,饮酒无伴,也仍能自得其乐。山野外,用拐杖丈量所热爱的每一寸土地,蓝天白云静谧地让人肃然起敬,夕阳西下,飞鸟煽动疲倦的翅膀,各自找寻各自归宿,一个衣袂飘飞的老人,在一棵孤独的松树旁,目睹自然的肃穆伟大,久久不肯离去。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作者表达了自己宁愿安身于容膝之贫居,也不愿出去做官的心志。这两句形成对比,即物质生活的清贫与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之间的对比。这种对比说明作者看重的是自己的志趣与情怀,而不是权贵。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在《晋书·阮籍传》:“籍曾于苏门山遇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道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作者在这里暗用苏门山隐士孙登长啸如鸾凤之声的故事,用以寄寓自己的志趣:流连山水,吟诗自娱。这两句描写了作者归隐后有时登山长啸,有时又临水赋诗的愉悦生活。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生活境界。
抒发了野外郊游之乐后,目睹万物各得其时,展示出欣欣向荣的勃勃生机,陶渊明笔尖忽转,写到“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用教科书的注解是:“感叹我的一生将要结束。”其实,换成大白话就是:“我这一生算完了吧!”陶渊明自我表白后,情感由归田之乐,急转直下,变为对自己生命即将失去的感慨,兴尽悲来,慢慢涌向陶渊明和读者的心里。也许感到自己的消极有煞如此美好的风景,陶渊明在接下来的篇幅里,尽力宽慰自己:“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努力说服自己看淡死生;“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顺应天命,享受眼前的美好生活。
情绪到文章结尾处似乎又来了个转折,先抑后扬,让读者的感情也随之跌宕。最后一段以“已矣乎”(“算了吧”之意)起首,让结尾有了一种挥之不去的沉郁之气,尽管陶渊明之后做了些许的自我宽慰,但在这“已矣乎”沉郁之气的笼罩下,这样自我宽慰显得极为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