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这段话是孔子对于治理国家的原则和方法进行的阐述。下面是逐句解读:
1.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意思是所谓统一天下的关键在于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2. 上老老,而民兴孝:上级尊敬老年人,老年人受到尊重,人民就会兴起孝敬之心。
3. 上长长,而民兴悌:上级尊重长辈,长辈受到尊重,人民就会兴起顺从之心。
4. 上恤孤,而民不倍(背):上级关心孤儿寡母,人民就不会背离。
5. 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因此,君子应该遵循这种准则和原则。
6.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对于上级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迫下级去做。
7. 所恶于下,毋以事上:对于下级不喜欢的事情,不要让上级去做。
8. 所恶于前,毋以先后:对于前辈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先行。
9. 所恶于后,毋以从前:对于后辈不喜欢的事情,不要追随前人。
10. 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对于右边不喜欢的事情,不要与左边交往。
11. 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对于左边不喜欢的事情,不要与右边交往。
这段话的实际意义在于强调了治理国家的原则和方法。上级应该尊重和关心下级,关心弱势群体,以及遵循道德准则。同时,也提醒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避免冲突和矛盾,保持平衡和和谐。在当今社会下,这段话仍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它提醒我们在领导和管理他人时要注重尊重和关心,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福祉,以及遵循道德准则。同时,也提醒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注重平衡和和谐,避免冲突和矛盾的产生。这些原则和方法对于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