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大学的精神》,其中一幅插画是哈佛大学的学生在体育竞赛,脑海中一闪而过“重在参与”一词。如果说参加一项活动的目的是“参与”而不是“赢”,我可能会多出许多精彩的经历。
小学的时候年年都盛大举办运动会,项目五彩缤纷,天生微胖的我不擅长体育运动,尤其是跑步。那一年运动会新开了踢毽子的项目,班里没有同学报名,一部分同学也许第一次听说这个项目。我在家和奶奶玩过几次,再三思索过后我跑上讲台,和班主任说我要报名踢毽子。回到座位我很是激动,一向在运动会外旁观的我第一次主动报名,兴奋的双手似乎又在我眼前展开。
遗憾的是我们一众三人并未取得名次。隐约记得那一年我们班的成绩不理想,班主任事后在班上总结时说道:“那个踢毽子,本来想着自己报名……也没踢出什么名堂来。”我没有认真听,一时间没反应过来老师表达的意思,但因为不理解所以记住了。原来参与是为了赢。后一年运动会又报名了一次踢毽子,之后便销声匿迹,成为大本营里玩狼人杀的一员。直到高三的接力赛,都没有加入运动员的行列。既然自己没有办法为集体作出贡献,争得荣誉,便把机会留给更厉害的同学吧。
上个学期末,关注上学院举办的几个小活动,一个是写作,一个是摄影。学习理工学科两年后,我对文科活动甘之若饴,早早就开始准备,排版、修改、投稿……在截止日期前好几天就交了文稿,与我一贯拖延的风格不同,着实惊喜我。摄影一事我不了解,冲动!内心一股冲动涌上!投了一张学校花园的郁金香,没报以希望。少了赢的负担,少了团体的压力,我尽情潇洒一番。学院在活动结束后发出公众号推文,其中没有我的作品,我翻阅完只好感叹自己还需努力。迈出步伐的勇气冲淡了落败感,后背卸下他人的希冀和要求,走起路来轻松许多。几个星期后收到负责人的消息,写作比赛我是二等奖,不参与永远不会知道结果与自己。
然而随着不愉快的恋爱经历,人际交往领域我仍然畏手畏脚,在一个地方撞了墙,就不会再踏上那一条路。不久前给男朋友买了奶茶,或许是他不喜欢或者没注意,他的话语间没有他觉得很好喝的意思,之后的日子便不敢再自作主张给他买奶茶。我在失去犯错的勇气,失去输的勇气。在恋爱关系中我还是无法做到碰壁后冲锋的“再一次”。
希望未来我仍然“重在参与”,慢慢填补起曾经磨损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