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判断自己的时候通常都是从意图的角度出发的,而判断别人都是从行动角度来看的。

        人们判断自己的时候通常都是从意图的角度出发的,而判断别人都是从行动角度来看的。反之他人通常能看到的是我们的行动而看不到我们的意图,而我们又从意图的角度出发来判断自己,这就造成了沟通交流的鸿沟。

        行为和意图哪一个更真实?其实行为和意图都是真实的,但行为是现实层面的真实,而意图是意识层面的真实,自己的意图是自己容易看到而他人很难看到的,自己的行为是他人与自己都要尊重与看到的现实。他人的意图我们无法一下看到,常常需要我们去揣测与核对,而且我们常常不会去管他人的目标与意图,只在乎自己的感受。从这一点出发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学会交流,当对方言语行为,让自己感觉不快时,可以想一下:他的发心是什么?甚至直接问一下“你的目的是什么?”“你想表达什么”,了解对方的发心和目的,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理解他的行为,让我们知道,“哦,它的出发点是好的、合理的,但是表达或表现意图的能力还不够,所以冲撞了我。”想到这可能会更快释然。反之,如果自己的言行让对方感觉不快了,那么我知道我的发心是好的,但我的表达可能并不足够高明到能让对方认识到我的好,我得想想更好的表达方法,改进自己的表达。很多人出发点是好的,想法是好的,但是表现出来的行为让他人感觉不到好的意图,事实是反而伤害了别人。

        日常中别人误会我们,不理解我们也是因为看不到我们的意图,只看到了我们的行动对他们造成的影响和感受。而我们看别人也一样,很多时候我们不认同别人的行动,但或许他的意图不是这样的。

正因为如此,需要我们更好地同时审视自己的意图与行动,不管做什么都要考虑是否对别人造成伤害,即使我们的意图是好的。

        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保持表里如一,表里如一的意思是指语言或行为的表达与内在的意图协调一致,我们要尽最大努力将我们内心的想法准确无误地表达在语言与行动中,而不是想的是这样,表达出来却是另一个样子。

        表达与内在不一致,这一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却常被忽视,把自己的内在表现出来类似于一个读码与解码的过程,我们得读到自己内心的所想,并用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既不添加也不减少恰如其分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为了便于理解,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演员,给你一个剧本:表达关爱。面对同样这个内容,不同的演员有不同的解读,表演的方式也会各有不同,有些人表演的很感人很能让人接受,而有些人的表演却让人难以理解,不被接受。而在生活中你就是这个演员,你的语言行为就是你的表演,就是你的表达。你的表演和表达被接受的程度取决于你的表演是否能恰如其分表达你的内在。

        在亲子教育父母经常犯的错识之一就是不能正确的表达内心所想,明明是想关心孩子、担心孩子受伤害,却用伤人的话去表达,举个例子,孩子过马路,没仔细看来往车辆,很危险,妈妈对孩子却说:你不要命了!你能不能小心点!你没长眼睛吗?其实妈妈明明是很担心孩子,她正确的表达应该是,“孩子,一定要小心啊,妈妈很担心你,妈妈可不想你被车撞到,你对妈妈来说非常重要,你要学会好好爱惜自己,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

      别人看到的是你的行动而不是你的意图,所以注意自己的言行,努力做到行动恰如其分的表达意图,做到表里如一,在萨提亚被称之为一致性的表达。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