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部精品,想请所有烂片导演组团向他学习

喜欢诺兰的影迷很多,但可能很多影迷不知道——

7月30日,是诺兰的生日。

诺兰今年47岁,Sir说过,是许多导演创作的巅峰时期。

一大特征,从表现才华,过渡到“控制才华”。

《敦刻尔克》就是诺兰的“转型”。

我们在这部电影里,既能看到典型的诺兰标签,但更不能忽视,诺兰的“改变”。

怎么说?

记者@梅川酷子已在北美为我们试片,他想在尽量不剧透的情况下告诉我们,诺兰这次对自己的革命。

文 | 梅川酷子

Sir电影独家专稿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坦白说,看之前,我对《敦刻尔克》信心不足。

它标志着诺兰太多的第一次:第一部拍战争片,第一次由真实事件改编;第一次被诺兰本人承认这是最实验性的作品,也是2000年来诺兰作品时长最短的一部(106分钟)。

但,106分钟过后,所有的顾虑都消失了。

这是诺兰一次历史性的成功。

某种意义,诺兰通过《敦刻尔克》完成一次对自己的突破。

电影好在哪?

叙事,叙事,还是叙事。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二战一次著名的战略性撤退。

1940年,德国军队瓦解了法国马奇诺防线,将英法联军包抄至法国东北部港口敦刻尔克。

为了避免被围歼,联军执行当时规模最大的撤退行动。

最终在9天时间,33万联军士兵从敦刻尔克成功撤回英国本土,为联军保存了大量的有生力量。

这是一个结局早被写死的故事,如何把一个“无悬念”的故事拍出悬念感,是《敦刻尔克》首要面临的挑战。

诺兰再次拿出他的看家本事——非线性叙事(Non-linear narrative)

《敦刻尔克》的叙事被分成三条时间线。

多线程叙事不足为奇,诺兰的花活体现在:三条时间线的时长全都不一样

一、地点:防波堤;持续时间:1周。

在敦刻尔克的海岸线,年轻的英国陆军士兵汤米(菲恩·怀特海德 饰)试图撤退,过程中,分别结识刚刚埋葬队友的士兵吉布森(阿纽林·巴纳德 饰),从沉船出来的士兵艾利克斯(哈里·斯泰尔斯 饰)。

三人想方设法登上救生船,逃离敦刻尔克,却遭遇重重险境。


二、地点:海洋;持续时间:1天。

英国船主道森先生(马克·里朗斯 饰)与儿子彼得,年轻助手乔治,开着民用船只,从英国前往敦刻尔克实施救援。

途中救起幸存英国海军(基里安·墨菲 饰),却被受到严重惊吓的他威胁即刻返航,远离战区。


三、地点:天空;持续时间:1小时。

英国皇家空军成员法瑞尔(汤姆·哈迪 饰),与两名队友带着只能支撑一小时的燃料,前往敦刻尔克,援助撤退行动。

飞行遭遇德国战机袭击,油表盘出现故障,法瑞尔必须冒着飞机随时失去动力的危险,与敌机战斗,才能为地面士兵争取一线生机。


《敦刻尔克》通过使用时间维度的叠层,将简单的剧情赋予复杂而又精巧的叙事结构。

一方面,这大大提升电影的观赏性。

另一方面,三条时间跨度不同的故事线相互交织,并最终汇聚一起,也制造出2017年夏天最澎湃也是最压抑的结局高潮。

可能有人还是会说,这没什么了不起。

叙事手法早被诺兰玩得出神入化。

诺兰长期被诟病的最大短板:就是他往往过于依赖技法,浅薄了主题和情感。

《敦刻尔克》吸取了过去的教训。

技法不是炫技,技法必须服务于主题。

我想让观众能够亲身坐在沙滩上感受这群士兵的绝望,坐在喷火战机的驾驶舱内体验飞行员带着有限机油前往救援的紧迫感……

当你把三条时间线互相交织呈现给观众,他们不仅会主观地思考战争对这些个人身上带来的不可磨灭影响,更会开始在脑海中开始勾画出一个连贯的,更大规模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事件。

——诺兰


它确实做到了全程让你屏住呼吸的愿景。

与诺兰以往作品相比,《敦刻尔克》台词趋近于零,主要依靠场面推动剧情。

这是电影的开篇:

四五个英国士兵走在空无一人的敦刻尔克大街,天上散布着德军的劝降传单。

周围一片寂静,一种真空的压抑感。

随后,就是突如其来的一场枪战,全军覆没,只剩狼狈逃跑的男主。


电影里,这种不期然的惊悚,比比皆是。

但《敦刻尔克》的情感基调又是节制的

电影中,对人物的描写少之又少,诺兰甚至不屑去交代主人公的“背景”。

我们不知道他们从哪来,为何而来。

他们有名字,但更像一个面目模糊的群体。

我们的视角被限制在:在这场战争中,有多少人能躲过下一场空袭,避开下一颗鱼雷,成功活下去。

《敦刻尔克》自始至终保持一种冰凉的质感。

目之所及,是残酷和对残酷的习以为常,因为在大规模的死亡面前,任何渲染性的煽情,都是廉价的自我感动。

所以 ,《敦刻尔克》绝非类似《血战钢锯岭》的英雄战争片:

它更像一部(人为)灾难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正面死亡,你才能敬畏生存。


这种破格的实验,肯定会招来争议,但诺兰不打算有任何让步。

这种“偏执”还体现在他对胶片拍摄的热爱。

《敦刻尔克》全片75%的片段采用了70毫米IMAX胶片机拍摄,并配上Panavision 65毫米胶片——遗憾的是,国内影迷只能看到普通版IMAX。

同时,《敦刻尔克》70毫米版本在全球放映规模达到125家影院,这也超越昆汀的《八恶人》,成为28年来70毫米放映规模最大的影片。

这种任性换来的,就是一幅幅精致到变态的画面。




这是属于《敦刻尔克》的视觉奇观——不在炮声轰轰,血肉横飞的大场面,而是古典主义,沉稳大气的史诗感。

我们还绕不过《敦刻尔克》的配乐。

诺兰长久以来的搭档:德国国宝级配乐大师汉斯·季默


《敦刻尔克》是诺兰和季默的第六次合作

音乐在这部片的使用极其铺张。

汉斯·季默的音乐,甚至承担了一部分叙事功能。

比如这首先行放出的配乐《Supermarine》。

通过秒表滴答滴答的走动声,营造出一种争分夺秒,倒计时般的紧迫氛围。

单听声音,你就下意识产生命悬一线的画面感。

| 时长:8分04秒 |

难怪有德国观众笑称:我们德国人是最好的——

不仅为你们提供了历史事件,还贡献了配乐大师(汉斯·季默是德国人)。

当然,必须承认,《敦刻尔克》并非100%好评。

即使我周围也不乏差评。

甚至对诺兰粉来说,擅长悬疑烧脑的他,选择敦刻尔克,是一个难以理解的决定。

事实上,早在25年前,诺兰与老婆艾玛·汤普森通过英吉利海峡,驶向敦刻尔克时,就有了拍这部电影的灵感。

两人随即写下76页剧本。

直到今天,苦心准备了四分之一世纪的作品终于诞生。


《敦刻尔克》英国首映,诺兰与他的老婆

《敦刻尔克》最珍贵的,或许就是这份逆流而上的坚持。

预告片有这么一幕。

在敦刻尔克的英军军官说:“我们其实从这里就能看到它。”

另一名军官问:“看到什么?”

“家(意指英国)。”

我们完全可以做个修改——

诺兰:“我其实从这里就能看到它。”

观众:“看到什么?”

奥斯卡。”

从成色来看,《敦刻尔克》无疑是明年奥斯卡的有力竞争者之一。

再退一步。

即使《敦刻尔克》最终败北甚至零提名。

诺兰的冒险依然值得肯定。

尤其是当你看到一批批中国导演,或者躺在过去的功劳簿里骗吃骗喝,或者臣服于潮流无底线地假装商业着,你就更加佩服,一个大导演还能在快50岁的年纪,保持锐气是多么难得的事。

这样的诺兰,他的下一部作品才永远值得被期待。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