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读书笔记:李道纯注《清静经》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纔言可道,即非常道。既不可道,何以名道?咦,只这道之一字,已道了也,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搏之不可得,用之不可即。惟惚惟恍,不屬聲聞,曰希曰夷,無有定體,若作聲聞,會不足以成,若作定體,求不足以應變。
道雖無形,因天地生育。其形可見。道雖無情,推日月運行,其情可察。道雖無名,窮萬物長養,其名可立。
易繫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非道之形乎?又曰,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非道之情乎?又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非道之名乎?道本无名,圣人强名道者,通天下万变,归天下之殊途,坦平驀直大路之谓也。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所言:“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圣人勉强用“道”这个字来称呼它,又因其包罗万象而勉强形容它为“大”。这个“道”字,象征着一条贯通天下一切变化、总括世间所有殊途的、平坦笔直的康庄大道。它不是一个死板的定义,而是一个指引,告诉我们宇宙人生存在一个统一的规律和真理。
在道家的智慧体系中,“道”既是最玄奥的概念,也是最平实的真理。通过《道德经》与《易经》的相互印证,我们得以更深入地理解《清静经》的开篇智慧。于“无”处,我们领悟道的本体,它无形、无情、无名,玄妙难测。于“有”处,我们观察道的显象,它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其形、其情、其名皆可感知。
“道”既是起点也是归宿。道的“体”是清静的,即无形、无情、无名,道的“用”是生动的,即生育、运行、长养。这告诉我们动根源于静,万物的纷繁变化,其根基在于清静的本体。用不离于体,一切现象和作用,都未曾离开过道体本身。
因此,人所要修的“清静”,并非死寂,而是在变动不居的生活中,保持与那个清静本体的连接。正如《道德经》第十六章所言:“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达到极度的虚空,持守深度的清静。当万物纷纷扰扰、蓬勃生长时,我得以洞察它们回归根本的规律。
那个无法感知的“道”,正是通过我们所能感知的一切来宣告自身的存在。修行,不是要逃离现实世界,而是要在现实世界中,体认那个不变的本体。
当我们面对世事的喧嚣与纷扰时,回归内心的清静,便是回归天地万物的母体,在那条“坦平蓦直”的大道上,与道合一,也就是《清静经》所指的——“常清静”之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