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一切的基础,后面有多少个0决定未来有怎样的人生,保险姓保,保障危险,年金保险和保障了产品同样重要。
一、我国养老的现状和对未来的影响
我国为了应对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在80年代执行了计划生育政策,提出来口号是计划生育好,政府来养老,在90年代的时候,变成了政府帮养老,等2005年的时候,变成了养老不能靠政府,当12年的时候,变成了推迟退休好,自己来养老。这三十年来养老口号的变化,体现了国家的些许无奈。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人口红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在未来,人口红利慢慢枯竭之后,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着转型,我们这一代人养老的形势和面临的问题更加严峻。
我们的邻邦日本就是先例。他们已经步入真正意义的老龄社会,他们需要等到70岁才能有养老金领取,在这之前如果放弃工作,生活质量就会受到很大影响,相比于他们,我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当老龄化趋势无法逆转之时,我们还会面临未富先老的窘境,可能会比我们的邻邦更糟。因此商业化养老成为我们必然的选择。
中国从本世纪初进入老龄社会,历经现在的深度老龄社会,发展到2030年的超级老龄社会,只历时了30年。
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老人就会达到20%,超过日本,成为全球老龄化程度最为严重的国度之一。
2000年我们是10名青壮年负责1名退休老人的养老,到2030年将变成4名青壮年负责1名老人,如果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改善,到2050年,也就是我们80后退休的那一年,形势将恶化到2.2名青壮年供养一名老年人,也就意味着一对儿夫妇至少要有四名子女来供养,试问在目前生活教育医疗成本如此之高的情况下,哪对儿夫妻会生4个孩子呢。等到中国进入了超级老龄化社会,人口红利迅速消失,廉价劳动力不在,劳动力供给出现严重失衡,我们所熟悉的生活,如今触手可及的便利,都会快速的离我们而去。
同时中国的社会养老金体系是现收现付制,未来壮年劳动力的减少将会直接导致离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金额的不足。未来等我们老了,又有谁来给我们发放足额的养老金呢。
我国社会老龄化趋势愈发明显,体现在人均寿命逐年提高,老年人人口比例不断加重,生育率不断降低,上海北京的生育率比日本还要低。为了应对这一变化,辽宁省率先做出举措
,2018年,辽宁省出生率降为近五年的新低,负的千分之一,排在全国倒数第7位。在此基础上,2019年7月28日,该省审议通过了辽宁省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条例,包括实施有条件的多胎、三胎,大幅延长婚嫁产假,入托入学补贴,这也将会成为全国政策的风向标,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全国各大城市推陈出新,招揽人才,在推行宽松的落户条件但依然增长乏力的背景下,开始转变思路,鼓励生育,但能否有效提高生育率,目前还未可知。
目前我们所熟知的几种养老模式,诸如社保养老、储蓄养老、投资养老、养儿养老、以房养老等,我相信我们对未来的规划应该是多元化的,不能仅靠某一种模式来实现,但商业养老金作为养老基石性产品是不可或缺的。北上广这样的城市如果想要一个体面的养老生活,500万-1000万是一个很正常的数字,那么你今天为此准备了多少呢,你还有多少时间为此而准备呢,下面我们一起看下其他的养老方式都存在哪些问题。
首先我们来谈一谈社保,根据2016年各省养老保险基金结余情况,全国平均累计结余可支付月数仅为12.7个月,养老金区域不平衡,部分地区收不抵支的情况正在加剧。
左图中是高于全国平均数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或人口净流入的省份,右图是低于全国平均数的,主要集中在人口寿命较长,或人口净流出的省份,我们看到情况最为严重的养老金亏空最大的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他们的老年人都在三亚度假,年轻人都去了大城市打拼,老年人生活质量越来越高,寿命越来越长,当地政府所出的钱就越来越多,而年轻人所交的养老金大部分都留在了工作地,这就造成了当地政府可支付余额越来越大,不得不借助国家财政的转移支付来予以平衡。
2035年是一个神奇的年份,在我们国家发展蓝图中,我们将在2035年步入高收入国家,将在2035年成为世界上对的科技强国,也将在那个时候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现代化,看似形式一片大好,不过就在我们畅想15年后的星辰大海之时,迎来了当头棒喝,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对我国养老保险的情况作了个基本预测,全国养老保险金结余将在2035年耗尽,此消息一出,舆论哗然,未来我们靠什么赢得我们体面的养老生活呢。
养老金替代率是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例,它是衡量劳动者退休前后生活保障水平差异的基本指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我国20年来社会平均工资上看,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而每年人均养老金也在逐年上涨,但同时也发现平均替代率却从20年前的76%降到了现如今的45%,这说明人均养老金的涨幅速度远远低于社会平均工资的涨幅。现已陷入高民意缴费率,低替代率低可持续性的尴尬境地。因此,以目前我国情况来看,基本养老保险中现收现付制的部分虽然实现了资金代际转移支付和收入再分配,但是其不可持续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从2013年开始,我国基本养老险的收入和征缴,收入和支出差额就为负值,且缺口越来越大,领取养老保险的比例也在逐年提高,赡养率在不断的提高,尤其是东三省的赡养率达到了整体的60%以上,并且由于经济下行,过度扩面等原因,基本养老保险缴费人群的实际缴费率只有80%,这些情况加剧了其不可持续性。
根据世界银行组织的建议,要基本维持退休生活前的质量不下降,养老金替代率不应低于70%,国际劳工组织建议养老金替代率最低为55%。而我国养老金替代率在国际警戒线之下。目前我国替代率越来越低,而且很有可能下降的趋势越来越严重,和国际越来越脱轨,这样就会造成未来,当我们领取养老金的时候,我们的生活质量会有一个大幅度的下降。而这种情况是不以我们个人意志为转变的。那么这一部分的差额就需要我们自己来弥补,下面我讲一个关于替代率的真实案例。
即便在顶级投行工作,缴费基数是按照社会平均工资的3倍来进行,可以说已经封顶了,但根据了解,今年退休的一名职工,退休前月工资在8万左右,加上奖金,年收入200多万,但现在退休后社保能给她的养老金是7000元,如果是男性,工龄长一些大概是在8500左右。投行公司效益好,补贴了2000元,即使加上补贴,每月拿到手的也仅仅是9000元。而其中公司给她的补贴是有可能随着政策变化取消的,这和她当年在职时收入有了断崖式下降。收入越高的人群反而是全社会养老金替代率最低的。
再看一看高替代率人群,比如说公务员,军职人员,他们的替代率可能达到90%,甚至100%。但是这些人也有一个共同的问题,虽然这些人替代率高,但是绝对收入值不高,同样需要养老金作为规划。
所以社会上所有人群,无论是替代率高的还是低的,绝对值高的还是低的,都需要进行养老金规划,规划比不规划强,早规划比晚规划强。
今天我们就先了解到这,下期更新其他几种养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