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非怨妇

刚才,看到有人发了一段对于《论语》的注解,我看了之后,很感慨。

这段简单的注解,背后其实体现了一个很典型而且很普遍的问题,那就是:

一直以来,对于历史上真实的孔子,以及对于原典儒学,所存在的误解和扭曲。

我觉得有必要借题发挥一下,简单谈谈我个人对此的看法。

把这段对话贴上来,以作存档,以飨有缘。

甚至,或许,以还孔子一个本来面目。

原文如下:

我的回复:

“孔子每天在屋顶上对着天大哭大叫,天啊,把孩子还给我!回啊,你回来啊!回来啊!”

这段话里的孔子,

感觉不像是圣人,

反而像是个捶胸顿足、嚎啕大哭、满地打滚的乡野村妇?!

如果至圣先师是这个样子,那我就不那么佩服了!


历史上的孔子,及其原始儒学,

对于七情六欲的态度,

从来不是宋明理学的“灭人欲”,

而是强调“情本体”。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人而无情,何以为人?

孔子一向的态度是:

作为人,

必然有情,

也应当重情。

然后,

在此基础上,

把个人的私情私爱,

推而广之,由近及远,

那就是“仁”。


一位真正志于道、向于学的君子、乃至圣人,

同样拥有人类所拥有的正常的喜怒哀乐等情感!

圣人与凡夫,君子与小人。

此心同,此情同。

只是,

圣人君子,会努力做到:

发乎情,止于礼。

所以孔子才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所以,

当颜回的父亲,

提出让孔子把他的“奥迪A6”卖掉,

以便给颜回买个上等棺材,风光下葬。

孔子却拒绝了!

不是因为孔子太抠门,舍不得一辆车子。

而是因为:“以吾从大夫之后。”


当然,我并非是在说:

面对颜回的死亡,孔子很坚强,很淡定,喜怒不形于色,法相庄严。

没有哭泣,没有眼泪,没有哀伤。

No No No,这绝非我的意思!

连刘德华都知道:男人哭吧不是罪。

对于颜回的英年早逝,

孔子当然有哭泣,有眼泪,有哀伤。

何止哀伤,简直是悲痛欲绝!

《论语》里面记载:

颜渊死,子哭之恸。

从者曰:子恸矣。

曰:有恸乎?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然而,对于孔子的失声痛哭和哀伤之情,

如果要进行场景还原,

描述或演绎起来,怎么也不应该是这样吧:

“孔子每天在屋顶上对着天大哭大叫,天啊,把孩子还给我!回啊,你回来啊!回来啊!”

把原本情难自禁的哀痛,演绎成一种歇斯底里的抓狂。

文字的功力、文学的修养、境界的高低,

其中的差别,就体现在这里。

文字,是思想内容的载体。

同样的内容,同样的事实。

不同的文字,不同的笔法。

所传达出来的场景和意境,

可以有着云泥之别。

而且,那位作者所描写的:

“孔子每天在屋顶上对着天大哭大叫”,

以及“一直哭到眼睛出血”。

在《论语》的原文中,

根本没有这样的地理描述和生理描述。

不知道作者是从哪个文献中看到的?

或者仅仅只是作者自己的臆想和发挥?

退一万步而言,即使在别的文献中有这样的花絮记录,

似乎也不需要加入到对于这段《论语》原文的注解中吧?

原文是怎么样记载,你就怎么样解释,不是很好吗?

何必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呢?

中国文化的一个特质,就是:

写意和留白。

有些原本属于写意的东西,你太写实了,

没有了想象的空间,反而没了味道。

注解经典,最忌讳的,就是:

自作聪明,画蛇添足。

最后,

画虎不成反类犬。

注解经典,最好还是能够做到:

如实知,如实注,以经解经。


依文解意,三世佛冤。

道听途说,圣人无语。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