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母上大人说,二姥姥家三大爷的四儿子的五侄女查完自己的高考成绩后,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哭不闹、不吃不喝,也没出过房门半步。全家人担心她想不开,都心急如焚。
老母亲话音刚落,我觉得手里的鸡腿突然就不香了。思绪拉回到十五年前的昨天,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想当年寒窗苦读,披荆斩棘,挑灯夜战,就差头悬梁、锥刺股了。说到底,还不是为了金榜题名,扬眉吐气一把。偏偏老天就爱开玩笑,我和这个五侄女同病相怜。
面对父母的殷殷期待、自己的辛勤付出,这样的结果我不能接受,但更多的是手足无措。我不知道为什么付出不能得到预期的收获?我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不是都说高考决定命运吗?那我岂不是完蛋了?我恐慌、害怕、迷茫。如果那个时候,有人把陈婕君老师的这本《可塑的我》“啪”扔到我脸上,我相信,接下来的这十五年,我要少走很多弯路。
陈婕君,何许人也?美国麻省职业精神分析师,同时也是北京壹源心理健康中心创始人。她的心理学与别人的不太一样,她更“接地气”,更贴近我们凡人的生活。
她在这本《可塑的我:自我发展心理学的35堂必修课》中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我们的日常行为、习惯,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自己做出每一个选择背后的潜意识想法,并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做出更加正确的选择。
每年过年的催婚浪潮,每个在外流浪的人都亲身经历过。如今的父母们都是这样:上学时像防贼一样防你谈恋爱,等到一毕业又巴不得你立刻马上结婚生子。我们的亲娘们,从来就没想过上学时没谈恋爱,一毕业哪儿去找人结婚生子?学校又不包分配对象。
其实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恨不得从青春期立刻就过度到成年人的阶段,但事实是不可能的。《可塑的我》中提出成长中的一个新阶段:它既不会像儿童期和青春期一样依赖父母和长辈,又不能完全承担起成年人的责任,即介于青春期和成年人之间,被称之为“成年初显期”。
书中还提出“泛中年期”等很多细微的概念,且对每一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解读和相对应的解决方案。
就像上面的五侄女,她除了对自己落榜的失落,更多的是内心的煎熬。过了十八岁,自己就是“五大三粗”的成年人,竟然找不到半点出路,又拉不下脸来“啃”父母。这就是陈婕君在这本书中提到的尴尬的成年初显期。
提到成年初显期就不得不提老生常谈的青春期。陈婕君认为,青春期并不是青春偶像剧里面的打架、堕胎,而是整个人生的学习、整合期。
就像春天的嫩芽,使劲吸收来自四面八方的水和养分,然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全都“喝”进肚子里。“喝”得多了,就有了经验,口感不好的、对身体有害的统统都摈弃,正所谓“去其糟泊,取其精华”。
青春期就是这样一个吸收、选择的过程,在过程中慢慢了解自己的喜好和长处。青春期有没有完成他的使命,直接影响着能不能顺利地过度到成年初显期。
那怎样才能顺利过度到成年初显期呢?那要让青春期“茁壮成长”。在这里,作者又提出一个新概念——心理基因。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一个人的长相大多由生理基因决定,同理,一个人的性格多半也是由心理基因决定。
那心理基因又是什么呢?就是青春期父母的行为和教育方式对孩子心理上的影响。比如:你想穿蓝色连衣裙,父母偏要你穿粉色;你想要猪八戒,他们偏要你选孙悟空。时间长了,你就懒得选了。懒着懒着,思想就懈怠了,依赖性也就越来越强。
所以,在青春期,父母要鼓励孩子多“试错”,要让孩子学会自己选择,并自己承担后果。只有在青春期时学会选择、明白不是非黑即白的道理,才能在成年初显期有效利用这些资源过度到成年期。
如果青春期没有学会这些东西,怎么办呢?也没关系,作者说,在每一个阶段,我们都是可以塑造的。只要跟着她的方法做,我们都可以顺利迎接成年期,平稳度过中年危机。
作者在书中不仅介绍了人生的每个阶段的可塑造性,还横向叙述了事业上、人际关系上、自我发展上的可塑造办法。所以,可以说《可塑造的我》是一本非常全面的人生心理指南,就像武侠剧里的奇妙锦囊,遇到难题,打开一个,你会豁然开朗,然后迎难而上,最后赢得人生的满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