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作业摘抄了这两天给我启发很大的一个文章中的段落:
“我们在滚滚红尘中浸染,如果没有一个“我”作为载体,怎样才能够去修炼?如何去安放我们这颗愿求解脱的心呢?可是时时刻刻怀揣着小我,我们又该如何去修心呢?
佛法教导我们破除“我执”,是因为我们都会执着于“自我”是真实存在的,我们就是执着于有一个真实存在的自我,因而才会抗拒去发现它只是一个幻觉这个真相。
所以,我们的痛苦实在是太多了。我们把自己在世间的所有经历都看作是真实存在的,可是那些经历都只是一个瞬间,无论那个瞬间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快乐?痛苦?哀伤?愤怒?幸福?不管是哪种感觉,在出现的那一刹那它就已经消亡了。
我们可以去体验当下那种感觉,过去了,就放下了,这就是活在当下。如果你试图去抓住它,那样就是执着了。
你有没有尝试过一再的和旁人诉说一个令你屈辱心碎的经历?当你一遍遍的重复、抱怨时,你是否也在不断的重温那个场景?而这会让你的痛苦更加深刻。
或者你会反复的和你的朋友或者亲戚说一件你自觉很得意的事情,反复的回味着它给你带来的满足和荣耀,丝毫不觉得旁边的人只是碍于情面才不得不点头称是,其实内心早已不堪其扰了,甚至会影响到你的人际关系。
无论事情带给我们的感受如何,真正正确的做法,就是尽快的让它过去,放下它。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时每刻都紧紧的攥着我们的拳头,手心里牢牢抓着的就是我们以为的幸福:物资的富足、体面的工作、温暖的家庭、漂亮的容貌、聪明的大脑、旁人羡慕和嫉妒的眼神……
可是物极必反,你之前拥有的越多,那你以后失去的就越多:
比如,你因为爱一个人而结婚,最初的甜美之后你们可能会因为生活琐事而争吵,甚或走到离婚,你结婚时越幸福,离婚时就会越痛苦,因为你对这段婚姻的期望更高、执着更甚;
又比如,你天生了美丽的容貌,年轻时你为此是如此的骄傲和矜持,可是红颜渐衰时,你的失落一定会比平常的女子多一些,因为你的格外出众的美貌令你起了分别心,你越发的不能容忍自己也会像那些相貌平平的女人一样老去·····
对于我们来说,这些情感体验,还有很多身体上的伤痛,都是我们试图证明自我存在的有力的证据。
直到终有一天,我们离开这个身体时,从出生那一刻就紧紧攥着的拳头才会放松、摊开来,于是我们才看到里面什么都没有。
我们才有可能对“一切皆是幻相”有了一点感觉。
当我们怀揣自我时,我们会时时刻刻的和别人比较。因为我们和别人比较,就更证明了“自我”是存在的。
同样也是因为比较,让我们生出了各种妄念:
对方不如自己,会令我们生起傲慢心;对方强过自己,会令我们生起妒忌心,还令我们自卑;两个人情况差不多,还有可能令我们争强好胜,一定要胜过对方······
这种种的念头都会令我们痛苦,内心总是会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烦恼,而这所有的烦恼皆来自于“我”。
我们还是一个小婴儿时,我们赖以生存的不只是母乳的喂养、妈妈温暖的怀抱和抚慰,还有更重要的来自宇宙的无所不在的能量。
婴儿带着天然的神性降临在这个世界上,随着年龄渐长,慢慢的开始形成自我的认知,开始被这个世界,被周围的成人们同化,烦恼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具体化。
童真渐渐的失去,“自我”被喂养的越来越强壮,直至完全的覆盖了我们的本真。
只有当机缘成熟时,我们才有机会由着我们生活中经历的苦难开始回头寻找来时的路,努力的找回我们与生俱来的自性。
自我是幻相,是我们烦恼的根源,佛法又讲烦恼即是菩提。
那自我应该就是我们修炼自己的道具,我们借由着”小我“,看清楚自己这一世所有的经历。
所有的起心动念,原来都是为着来渡我们自己的……”
烦恼即菩提,既然无法避世,就在生活中好好修习历练,历心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