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进了学校才知道也叫稀饭,这里遥寄古人,对汉字的提炼精简,简洁不失韵味。
小时候就很不喜欢汤汤水水的食物,想着粥这么稀,疑问为啥不多放些米。记得《康熙微服私访记》的八宝粥记中,有一段就是讲述粥的故事,说的是康熙来到苏州府,见一粥铺牌匾,大大粥字,少了当中米字,故上前询问缘由,才知官员大肆敛财,导致百姓家中稻谷已无,粥中再也无稻米。
生于皖南,长江中下游安徽南部的小村庄,我们那儿也可谓是鱼米之乡。90年的我,自小喜实厌稀,喜欢硬实的米饭,讨厌参杂水的粥。小时候家中拮据,不过米饭吃饱自然无问题。但是常出现的是,中午吃饭我常常装满米饭,然后吃不完。结果就是晚上将中午剩的半碗米饭蒸在锅里留给我。这时候,那半碗米饭参杂中午菜汤,煮饭时的水蒸气,弄得水汪汪的,但是自知理亏,只好下肚。就是不知吸取教训,不记得吃了多久自己的剩饭。回味那种味道,给我类同粥的感觉。
成长在农村,每日三餐,早晨粥,中午晚上米饭。但是同安徽北部和川湘那边不同,我们这里早上不会炒菜,可能是大家都要节约时间赶着下地吧!只有咸菜。当然也会有鸡蛋,偶尔也有鸭蛋腐乳吃,但是很少。记得儿时,每天深秋老妈都要腌制咸菜,装满两只半米高的菜坛,历经发酵,可供来年一整年所需,不知是不是咸菜吃得太多,现在我的口味都特重。不甜不咸的粥,配上单调的咸菜,让我对粥,痛恨以绝。那时候自然没有冰箱,老妈会把昨晚剩的米饭,第二天早上加水直接煮了,我想这才是真正的“稀饭”吧!不过也因为没有零食概念,无可选择,不吃还会被骂,也会倒腾几口应付。现在生活好了,村里孩子上学外出工作,回家向父母灌输健康理念,大家也渐渐减少咸菜的量了,老妈现在只腌制几瓶豇豆了,加油入锅添上辣椒面,味道也相当不错!
上了初中会好很多,只有周末会吃粥,因为清早都是炒饭给我吃,而高中大学离家,早上可以买我爱吃的包子煎饼了,在外喝粥的次数屈指可数,寒暑假才会喝上粥,有时也会让老妈特地给我炒饭吃。
到现在,毕业三年一个人在上海租房工作,去年开始租住的房子有公用厨房,有煤气可以做饭。天天啃食包子馒头,也会有味蕾疲惫,不知何时不那么讨厌粥了,竟然也会晚上淘好米放入电饭煲,第二天早上喝上一碗南瓜粥后去乘地铁。
我想以后回家的早饭,不会那么深恶痛绝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