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兰兰妈的一位做儿童教育的朋友到纽约出差,这是她第一次来美国。
昨天她跟我联系说:“兰兰妈,我这次来美国有一个发现,我发现美国的孩子都好自信啊!校园里孩子们不管什么什么种族、高矮胖瘦、成绩好坏,每个人都看起来自信满满、意气风发。”
我跟她说,是的呀,来到美国之后我也发现了这一点。为此我还特别写了一篇文章《美国孩子为什么个个都迷之自信?答案就在这里……》,我在文章里写到:
“在美国生活的十多年里,我和机器人先生感触最深的,就是美国人朝气蓬勃、肆意张扬的个性。
自从机器人先生去给班上的孩子做过一次关于机器人的讲座之后,只要每次遇到机器人先生,孩子们都会围着机器人先生问这问那,一点都不怕生。
不拘场合,大大方方和成人对话,从从容容地提问,平视周围的一切,不仰视不轻视,这是很多美国普通孩子的真实写照。”
美国孩子的自信来自哪里呢?我认为来自美国教育中的诸多理念,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氛围整体影响的结果。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这篇文章。
当时这篇被很多媒体转载,后来许多中国的家长朋友联系我,他们想知道的是,中国的孩子,在缺少这种氛围的社会和学校的大环境里,如何培养良好的自信呢?家长能做些什么?
这个问题也是兰兰妈关心的,我做“美式教育零距离”这个公众号的目的,就是把美国教育中精华的、可借鉴的部分介绍给中国家长,博采众长,让中国孩子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接受教育,都能得到优质理念的滋养。
幸运的是,去年兰兰妈结识了一位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他很亲和,著作等身,还有个可爱的小孙女。他知道我在做家庭教育的研究之后,非常耐心地解答了我的问题,给了我很多非常好的建议。
今天呢,兰兰妈就把这些分享给大家。
01
美国孩子这种自信、阳光的状态,在心理学上叫做“高自尊”。
什么是自尊呢?自尊就是相信自己的才智,认定自己有权过上幸福的生活。
自尊有两个维度:
一是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相信自己能够应对生活的各种挑战。
二是自爱,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愿意关爱自己,也认为自己值得别人的尊敬和善待。自信和自爱这两个维度缺一不可。
在自信这个维度上,如果一个孩子有高自尊,那么他在困难面前会更坚韧。他会花更多时间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因为他相信自己再努力一下就可以做到。
若是自尊水平低,孩子可能会更轻易放弃,或者走走过场,没有真正尽力。比如有的孩子会说“反正我也没有运动神经,努力也没用。
在自爱这个维度上,如果一个孩子尊重自己,那么他会要求别人也尊重自己。相反的,缺乏自尊的孩子会接受别人的无礼、粗鲁或者利用,较少反抗或表达不满。
02
显而易见,高自尊的孩子不仅更加快乐,而且更有可能积极上进,追求自己理想的生活。
很好的一点是,自尊水平不是一尘不变的,孩子也好,成年人也好,都能提高自己的自尊水平让自己更加自信、自爱。
自尊不仅是一种对自我能力的判断、对自我存在的情感,它更是一种推动力,能够激发起人的行动。
心理学研究显示,自尊和行动相互影响,自尊的程度影响着人做事的方式,同时,人的一言一行也塑造着自尊的水平。
这个很好理解,如果一个人相信自己的能力,他会做更多有挑战性的事,当他做成了,这会增加他的自信程度。相反,一开始就觉得自己做不成的话,就会随随便便放弃,那么这更让他相信,自己能力有限,无力应对困难。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你教会了别人对待你的方式。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应该得到尊敬、礼遇。那么别人如果怠慢了他,他会表达不满、会调整改变,或者远离。
久而久之,别人就会用他能接受的方式与他相处。这样,他就更加相信自己值得拥有别人的善待,人际关系也会更健康。
03
所以,如果想培养高自尊的孩子,家长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告诉孩子正确的观念;
另一方面督促孩子做正确的行为。
这两方面会相互促进,让孩子成长为自爱、自我负责的人,有效地、热情地应对生活的挑战。
1.基本的安全感
孩子在生命之初处于完全依赖他人的状态之中,孩子最基本的需求就是安全感,包括对身体需求的满足、免受外界伤害、一个能感到慈爱与安全的环境。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学会可以依赖他人,自信、自足的思想开始发展。
对安全的需求不局限于婴幼儿时期,在青少年时代,自我仍处于形成的状态中,一个纷争、焦虑的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发展设置了重重障碍。
例如:施加体罚的父亲、情绪难以预测的母亲,因为经济等问题整天愁眉苦脸的家庭成员、欺负弱小的兄弟姐妹等,这些都会威胁孩子的安全感,让孩子生活在无助感中。
因此,培养孩子的自尊感,第一点就是尽量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有爱的环境,减少让孩子害怕担忧的因素。
2.通过触摸抚育孩子
大家都知道,触摸对孩子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触摸可以刺激孩子的感官,促进婴儿大脑的发育,孩子在懂得语言之前就懂得触摸的寓意,孩子渴望体验到自身被他人关爱、尊重、拥护。
缺乏爱的触摸的孩子,内心深处总是有一种难以消解的隐痛,“为什么我没有在爸爸的膝盖上坐过?”、“为什么妈妈不愿意抚摸我的身体呢?”
这里的潜台词是“为什么他们爱我不那么深切,如果连我的父母都不愿意触摸我,那我怎能指望别人好好爱我呢?”
父母传达爱意的最有效的一种途径就是触摸,通过触摸,我们向孩子传递了爱意、呵护、舒适、支持。
3.无条件的爱
生活在爱的怀抱里的孩子能将这种情感内化,认为自己是可爱的人。表达爱的方式有很多,例如刚才说的触摸、话语,或者对孩子存在本身表达出欣喜快乐。
当父母的爱总是与满足大人的期待联系在一起时,当爱成为一种操纵别人的手段时,从本质上来说,这种爱已经不再真实了。
相信我们很多人有这种感受:“也许我很有优秀,但真实的我恐怕他人是难以接受的。只有当你实现了他人的期待,你才能得到爱。”
这都是“有条件的爱”的魔咒。
所有父母都会生气或者失望,但是需要让孩子知道父母的爱不会因此消逝,不管孩子的表现如何,他的价值不会受到父母的质疑。
带来自信的不是优秀,而是爱。
4.共情
孩子有一种被看见、被理解、被正确对待的自然欲望。这就是为什么孩子在做完事情后盼望父母有所反应。
如果孩子说“学校排演戏剧没有我的角色”,妈妈说“这一定让你很伤心吧”,孩子就会有被人注意、理解的感受。如果母亲反问“这很正常啊,难道你想得到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吗?”孩子就觉得自己的需求被人无视了。
如果孩子高高兴兴闯进屋子来,妈妈说“今天你很高兴啊”,孩子就可以感到父母的关注。如果妈妈批评说“怎么这么吵,你爸爸在休息呢”,孩子就会有挫伤感。
共情不是表扬或者同意,比如“你希望不用去看牙医是么”、“数学让你很头痛吧?”,这不是称赞也不是认同,但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关注和理解了,同时让孩子感到满足。
5.尊重
如果来家里的客人不小心碰翻了一杯饮料,我们不会说“呀,怎么这么粗心,怎么回事?”
那为什么孩子做了同样的事,我们会很自然地对孩子这么说?
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这并不能保证对孩子的尊重会自然发生。所以父母需要注意跟孩子说的话,因为孩子都会相信并认同。
当说孩子“你怎么这么马虎、反应慢半拍、没有礼貌、磨蹭”的时候,要反问一下,这是我希望他拥有的自我感受、自我评价么?
如果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中,人人以礼相待,他们就能学会自爱,他们相信,尊重自我就像尊重他人一样,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以上就是这位斯坦福的心理学教授告诉我的方法。
他还跟我讲了他家里的一个小故事。
他的小孙女瑞娜5岁的时候,有一次他抱着她玩耍,跟着她嬉笑,特别高兴。玩着玩着,瑞娜对他说:“爷爷,我想下来”,但他当时太高兴了,就没有停手,过了一会,小孙女一本正经地说:“爷爷,你没听我说话。”
这位爷爷愣住了,赶忙回答:“对不起,亲爱的。”随后就把她放下来了。
这个故事让我笑出了声,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无需让孩子觉得大人是完美无缺的,家庭成员之间坦诚相待、平等沟通、一起成长。
所以在支持和培养孩子的自尊感时,我们做家长的也会变得更加自信和自爱。这正是养育孩子的乐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