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听说过“一万小时天才理论”,那是畅销书作家格拉德威尔在他的畅销书作品《异类》中的论断。很多励志书籍、影视作品中都频频出现这个概念。
但是格拉德威尔的论断: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得超凡。
这个结论其实我并不太信服。至少我认真的吃了30多年饭也没有成为天才的美食家,那么我写了一年文字或者读上十年书就能成为这方面的天才吗?因此存疑。
后来,在《刻意练习》这本书的序言中,阳志平阳老朔本清源:
真相是,从来不存在1万小时定律,它仅仅是畅销书作家对心理科学研究的一次不太严谨的演绎而已。
原来,心理学家真正发现“有别于专家和庸才的”,是刻意练习。在这本《好好学习》的第二章中,发现刻意练习的概念让我倍感亲切。成甲老师关注的是我之前看《刻意练习》中忽略掉、但特别重要的一个关键词——
心理表征
这个词看起来非常专业,因此有点儿高大上,但作者对于刻意练习的核心假设就是:
尽管专家级水平是逐渐练出来的,但是关键在于受训者必须通过训练掌握更高级的心理表征,才能真正有突飞猛进的进步。
心理表征,一个我差点错过的关键词
在阅读《刻意练习》这本书的时候,
那么,成甲老师怎么解释心理表征的呢?
成甲老师引入“元认知”这个词去帮助理解心理表征,所谓元认知,就是对我们“思考过程的思考”,那么,心理表征呢?从这里理解,心理表征类似元认知,即对学习/思考/认知过程的整体的、模块化的了解。关于一幅蒙娜丽莎的画,普通人对它的认知就是绞尽脑汁,也就是想起历史课本或网络上看到的介绍——达芬奇画的一幅穿黑衣服的女人神秘微笑的肖像画。对于艺术家们来说,可以立刻如数家珍的告诉你达芬奇什么时候画的,为何而画,画像中的人是谁,绘画过程中用了什么技法,采用了什么光影的调和,以及在保护它的过程中使用了什么技术……
专家和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他们提到这个的时候,脑海里闪现出画面感/框架体系的速度和细节都远远超过普通人。
这个地方我其实不太明白为什么成甲老师要多引出“元认知”这个概念来解释心理表征,因为表征(representation)是指一种信息的再现或复制。心理表征是指学习或思考的信息在心理认知上对其重新建构。定义本身其实并不难理解,关键是:
- 对我们个人知识管理学习有什么用?
- 我们怎么用它提升刻意练习水平,从而精进自己的个人知识?
- 以及它和临界知识有什么关系?
成甲老师强调了元认知和临界知识的关系——对于思考来说,一个是过程,一个是工具。但是,引入的元认知这个概念在我看来是增加了我们阅读这部分内容时的认知负荷。
为什么要刻意练习
那么回到书籍本身上来,我们可以了解作者这样的逻辑:
- 1.刻意练习将改变我们的思考过程,让我们专注临界知识的掌握
- 2.临界知识需要有意识的应用高级心理表征解决认知的问题,提升学习效率和深度
- 3.因此,我们通过刻意练习掌握临界知识
如果说临界知识是关于知识的底层规律,那么,用刻意练习的方式,让自己迅速掌握某些领域中的临界知识,就最好先用刻意练习的方式,学习“学习临界知识”的方法。
三种方法成就刻意练习。
成甲老师在《好好学习》中提出三种刻意练习结合临界知识的方法:
- 对基本核心知识画小圈
- 把基本知识组合成更大能力单元
- 在各种知识能力单元之间构建认知框架
我的理解就是打碎想要学习的临界知识到最小单元,在吃透最基本的单元基础上学着排列组合的拼装能力和知识,最后再用认知框架拼装和链接起来。
这看起来好像是乐高积木。所谓乐高积木,就是把知识点拆碎成最基本的积木,这种碎片成为“标准件”反而可以随意的拼装成更大的组合,然后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框架进行新的,实用的排列组合。成甲老师在这篇的最后,又提到了查理芒格的格栅模型,并提出:
你必须依靠模型组成的框架来安排你的经验。这里说的“模型”就是临界知识,“框架”就是把临界知识整合起来的认知方式。
读到这里,我对《好好学习》第二章节的解读就已经基本结束,发现自己需要进一步理解的基础概念有两个:
- 心理表征的掌握方式
- 模型的基本概念
同时认识到刻意练习,作为提升学习能力最重要的底层方法,需要通过不断练习来深入掌握。那么,我需要至少检视阅读《刻意练习》和《查理芒格的智慧》两本书,从而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两个基本概念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