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说专门写一下前几天参加行摄沙龙,摄影师老崔给我们分享的一些关于摄影的体会,今天就来聊聊摄影的事。
或许,用“拍照”这个词更准确。
连老崔那么厉害,都一直自谦地说自己只是狂热的摄影爱好者,谈不上摄影师。
虽然我并不懂摄影这一行,但我明白,无论哪一行,接触得越久,就越能认识到自己所学远远不够。
就像很多人都说爱因斯坦懂得多,但他本人却说知识就像一个圆圈,圈里的是自己所学,圈外是未知的,当一个人所学越多,才会发现自己不懂的更多。
本来那天行摄沙龙主题是“年”,大家都刚刚过完年回来嘛,所以老崔主要给大家分享如何拍出年味儿?
结果老崔分分钟就把这个问题讲清楚了,他的原话大意是:“其实如何拍出年味儿,太简单了,只要照片里包含了一些必要的新年元素就有年味儿了。”
比如,灯笼、春联、年货、家乡美食等喜庆的事物,但要注意一个点,就是要拍细节。
因为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过年的风景拍出来都不会太好看,南方是热闹得特别乱,到处是人。而北方呢,感觉天气和景色都灰蒙蒙的。
拍摄细节,看起来就比较干净大气和漂亮。
但是,你有没有发现,这样拍出的照片,好像千篇一律?
刚拍几天,发个朋友圈还有感觉,过个三五个月,好像就不是自己拍的一样!
我觉得老崔说得特别好,这样的照片拍出来就像是别人的年一样。
一张照片拍出的年只是一个元素,而一系列的照片拍出来的才是故事。
新年作为我们身边最重要的人文节日,其重点是人。
所以,过年应该拍什么?
回家的路,家乡的老房子,你的年夜饭,某条儿时的街道……
不需要太高深的摄影技术,只需要每年固定拍几个主题,然后整理保存成一个相册,这就是你的每一年。
多年以后翻看,你会看到时间慢慢流淌的痕迹,从而帮你回忆起经历过的故事。
我觉得这个想法挺好,以后每年过年都可以用照片作为记录,记录这稍纵即逝的时光。
或许将来某一天午后的下午,你会躺在摇椅上,和自己孙子讲述自己年轻时的往事。
照片就是如此,可以让你一下子回忆起过去。
昨天和一老友聊天,她发了一些以前咱们一起的照片,我看到的时候,感觉那么熟悉,却又那么恍惚:这是我?我曾经经历过这些吗?
虽然很多细节都想不起来了,但依旧怀念那时的快乐时光。
除了照片,文字和物品应该都是时光冲淡感情的佐证吧!
所以,我选择每天写日记,记录下现在的点点滴滴。当然,在这儿又得深刻反思一下,由于拖延,这周末两天的日记都没更新。而且我还在考虑,是否以后周末都断更?
言归正传,继续说老崔分享摄影的事。
相信现在的人都变懒了,有了手机,一般人很少愿意再拿个笨重的相机拍照了。
不过,老崔讲,手机摄影应该会越来越流行。一方面是手机确实方便,而且每个人都是随身携带,拿起来就可以拍摄。
另一方面是现在手机像素也越来越高,很多照片拍摄出来其实也能很好看。
当然,手机拍的照片绝对是没办法跟相机比的,哪怕是一个最普通的微单,拍的照片放电脑上一放大瞬间完爆任何一款高像素手机。
所以,正因为如此,手机拍照,有两个注意点可以分享一下。
1、拍细节。
2、拍极简风格的照片。
第一点刚才也说过,因为手机像素有限,所以不太适合拍大场景,可以选择拍一些细节,一些近距离的小物品。这一点很多人应该或多或少都有体验,反正我自己是有感触的。
第二点倒是比较新颖,拍摄极简风格的照片。但细细理解,也和拍细节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由于手机拍照的限制,而扬长避短地拍摄。手机画面、色彩饱和度和光线等效果相对较差,画风简约一些效果更好。
最后,老崔分享了两个提升拍照技术的方法。
首先,是要让自己保持一颗童心,带着孩童般的好奇心去观察和注意这个世界,能让自己静下心来去感受和发现身边的美。
再者,就是多练习,最好的方式就是先模仿。比如看到某人拍的某一场景很好,你就在相同角度和场景拍摄同样的照片,然后对比,再修正。这样久而久之,自己拍照就会越来越好看了。
最后,汤圆也吃了,菜也偷了,龙灯也爆了,年也过完了,该收心干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