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第二单元《问诊二》

  细目五 问耳目

  (一)问耳

  1.耳鸣

  突发耳鸣,声大如雷,或如蛙叫,或如潮声,按之鸣声不减者,因肝胆火盛、痰火壅结、气血瘀阻、风邪上袭及药毒损伤耳窍所致,属实证。

  渐觉耳鸣,声音细小,如闻蝉鸣,按之鸣声减轻或暂止者,常因肾精亏虚、肝肾阴血亏虚、脾气亏虚等致耳窍失养所致,属虚证。

  2.耳聋

  听力减退,甚至听觉完全丧失的症状。

  新病耳暴聋,如棉塞耳者,因外邪或肝胆之火循经上扰所致,属实证。

  久病耳渐聋者,因精气虚衰,清窍失充所致,属虚证。

  (二)问目

  目眩,俗称眼花,指自觉视物旋转动荡,如坐舟车,或两眼发黑,眼冒金花,或眼前如有蚊绳飞动的症状。因常兼头晕,故合称为眩晕。

  目眩,兼面赤、头胀、头痛、头重等,为风火上扰、痰湿上蒙、肝火上炎所致,属实证。

  目眩,伴神疲、气短或头晕、耳鸣等,为中气下陷,清阳不升,或肝肾不足,精血亏虚所致,属虚证。

  

  细目六 问睡眠

  (一)失眠

  主要由于机体阴阳平衡失调,阴虚阳盛,阳不入阴,神不守舍所致。

  伴心悸心烦、腰酸耳鸣者,为阴虚火旺证。

  伴多梦易醒、心悸、神疲、食少者,为心脾两虚证。

  失眠,伴多梦易惊、胆怯心悸者,为心虚胆怯证。

  以上三者多属阴精、气血不足,责在心、脾、肝、肾,属虚证。

  失眠,伴心烦、口干、舌燥者,为心火炽盛证。

  失眠,伴急躁易怒、头胀头晕者,为肝郁化火证。

  失眠,伴胸闷心烦、泛恶嗳气者,为痰热内扰证。

  失眠,伴嗳腐吞酸、脘腹胀满者,为食滞胃脘证。

  以上四者因火邪、痰热、食积等所致,责在心、肝、胃,属实证。

  (二)嗜睡

  多因机体阴阳平衡失调,阳虚阴盛,或痰湿内盛所致。

  困倦嗜睡,伴头目昏沉、脘痞肢重者,为痰湿困脾所致。

  饭后困倦嗜睡,伴纳呆腹胀、少气懒言者,为脾虚失运所致。

  例题解析

  下列各项,不会导致失眠的是( )

  A.痰湿困脾

  B.食积胃脘

  C.阴虚火旺

  D.痰火扰心

  E.心胆气虚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失眠:主要由于机体阴阳平衡失调,阴虚阳盛,阳不入阴,神不守舍所致。

  伴心悸心烦、腰酸耳鸣者,为阴虚火旺证。

  伴多梦易醒、心悸、神疲、食少者,为心脾两虚证。

  失眠,伴多梦易惊、胆怯心悸者,为心虚胆怯证。

  以上三者多属阴精、气血不足,责在心、脾、肝、肾,属虚证。

  失眠,伴心烦、口干、舌燥者,为心火炽盛证。

  失眠,伴急躁易怒、头胀头晕者,为肝郁化火证。

  失眠,伴胸闷心烦、泛恶嗳气者,为痰热内扰证。

  失眠,伴嗳腐吞酸、脘腹胀满者,为食滞胃脘证。

  以上四者因火邪、痰热、食积等所致,责在心、肝、胃,属实证。

  困倦易睡,伴头目昏沉,胸闷脘痞,肢体困重,苔腻者,多为( )

  A.心肾阳虚

  B.痰湿困脾

  C.脾虚不运

  D.邪闭心神

  E.营血亏虚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嗜睡:多因机体阴阳平衡失调,阳虚阴盛,或痰湿内盛所致。

  困倦嗜睡,伴头目昏沉、脘痞肢重者,为痰湿困脾所致。

  饭后困倦嗜睡,伴纳呆腹胀、少气懒言者,为脾虚失运所致。

  饭后神疲困倦易睡,兼食少纳呆,少气乏力者,其临床意义是( )

  A.脾气虚弱

  B.湿邪困脾

  C.心肾阳虚

  D.邪闭心神

  E.痰热内扰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嗜睡:多因机体阴阳平衡失调,阳虚阴盛,或痰湿内盛所致。

  困倦嗜睡,伴头目昏沉、脘痞肢重者,为痰湿困脾所致。

  饭后困倦嗜睡,伴纳呆腹胀、少气懒言者,为脾虚失运所致。

  

  细目七 问饮食与口味

  (一)口渴与饮水

  1.口渴多饮—多因律液耗伤,脏腑、组织、官窍失其润养所致,属燥证、热证。

  大渴喜冷饮,伴壮热、大汗出者,属里热证。

  口渴咽干,夜间尤甚,伴颧红盗汗、五心烦热者,属阴虚火旺证。

  口渴多饮,伴多尿、多食易饥、体渐消瘦者,为消渴病,由肺燥津伤,消烁肺胃肾之气阴所致。

  2.渴不多饮

  口渴而不多饮,伴身热不扬、身重脘闷、苔黄腻者,属湿热证。

  口渴饮水不多,伴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红绛者,属热入营血证。

  口渴喜热饮,饮水不多,或水入即吐,属痰饮内停证。

  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兼舌紫暗或有紫斑者,属瘀血内阻证。

  (二)食欲与食量

  1.食欲减退

  新病食欲减退,一般是邪气影响脾胃功能,正气抗邪的保护性反应。

  久病食欲减退,食后腹胀,面黄肢倦,属脾胃虚弱证。

  食少纳呆,伴脘闷腹胀、身重、苔腻,属湿盛困脾证。

  纳呆少食,嗳腐食臭,脘腹胀闷者,为饮食不节,停滞胃腑所致,属食滞胃肠证。

  2.厌食

  或称恶食,指厌恶食物,甚至恶闻食昧的症状。

  厌食,兼嗳气酸腐、脘腹胀闷者,属食滞胃肠证。

  厌食油腻,伴胁肋灼热胀痛者,为湿热壅滞肝胆,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所致,属肝胆湿热证。

  孕妇若有厌食反应,多因妊娠后冲脉之气上逆,影响胃之和降,其轻者多属妊娠早期的生理现象,但严重者可影响胎儿或并发多种疾病。

  3.消谷善饥

  食欲过于旺盛,进食量多,但食后不久即感饥饿的症状。

  消谷善饥,兼口干渴、形体消瘦、大便秘结者,属胃火炽盛证。

  消欲善饥,形体反见消瘦,伴多饮、多尿者,属消渴病。

  4.饥不欲食

  虽有饥饿感,但不想进食,或勉强进食,量亦很少的症状。因胃阴不足,虚火内扰所致,属胃阴虚证。

  此外,蛔虫内扰,亦可见饥而不欲食的症状。

  (三)口味

  1.口淡-属脾胃虚弱或寒湿困脾证。

  2.口甜-属脾胃湿热证。

  3.口黏腻-属湿证、痰饮证和食滞胃肠证。

  4.口酸-属食滞胃肠证;或属肝胃不和证。

  5.口涩-属燥证、热证。

  6.口苦-见于心火上炎或肝胆火旺,属热证。

  7.口咸为-肾虚,或寒水上泛,属肾虚、寒证。

  例题解析

  病人口淡乏味,常提示的是( )

  A.痰热内盛

  B.湿热蕴脾

  C.肝胃郁热

  D.脾胃气虚

  E.食滞胃脘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口味

  1.口淡-属脾胃虚弱或寒湿困脾证。

  2.口甜-属脾胃湿热证。

  3.口黏腻-属湿证、痰饮证和食滞胃肠证。

  4.口酸-属食滞胃肠证;或属肝胃不和证。

  5.口涩-属燥证、热证。

  6.口苦-见于心火上炎或肝胆火旺,属热证。

  7.口咸为-肾虚,或寒水上泛,属肾虚、寒证。

  下列哪项不会出现口渴多饮( )

  A.热盛伤津

  B.汗出过多

  C.剧烈呕吐

  D.泻下过度

  E.湿热内阻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口渴多饮

  多因律液耗伤,脏腑、组织、官窍失其润养所致,属燥证、热证。大渴喜冷饮,伴壮热、大汗出者,属里热证。

  口渴咽干,夜间尤甚,伴颧红盗汗、五心烦热者,属阴虚火旺证。

  口渴多饮,伴多尿、多食易饥、体渐消瘦者,为消渴病,由肺燥津伤,消烁肺胃肾之气阴所致。

  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属( )

  A.阴虚津亏

  B.热人营血

  C.湿热内蕴

  D.瘀血内阻

  E.痰饮内停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渴不多饮

  口渴而不多饮,伴身热不扬、身重脘闷、苔黄腻者,属湿热证。

  口渴饮水不多,伴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红绛者,属热入营血证。

  口渴喜热饮,饮水不多,或水入即吐,属痰饮内停证。

  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兼舌紫暗或有紫斑者,属瘀血内阻证。

  

  细目八 问二便

  (一)大便

  1.便次异常

  (1)便秘:

  兼见腹胀满拒按、壮热、舌红者,属肠热腑实证。

  便干,兼咽干、少苔者,属阴虚证。

  便秘,兼畏寒喜热者,属阳虚寒凝证。

  有便意,但临厕努挣难出,或大便难解,便后乏力者,因气虚传送无力所致,属脾肺气虚证。

  (2)泄泻:

  腹痛泄泻,泻后痛减,便臭如败卵,兼嗳腐酸臭者,因饮食所伤,属伤食证。

  泻下急迫,泻而不爽,色黄糜秽臭,伴肛门灼热者,系感受湿热之邪所致,属大肠湿热证。

  腹痛作泄,泻后痛减,与情志有关者,属肝郁脾虚证。

  五更腹痛泄泻,泻后则安者,属脾肾阳虚证。

  便溏,兼纳少、腹胀者,属脾气虚证。

  2.便质异常

  (1)完谷不化:指大便中含有较多未消化食物的症状。病久体弱见之,多为脾肾阳虚;新起者,多为食滞胃肠。

  (2)溏结不调:指大便时干时稀的症状,属肝郁脾虚证。若大便先干后溏,属脾虚证。

  (3)脓血便:多见于痢疾和肠癌,常因湿热疫毒等邪,积滞交阻肠道,肠络受损所致,属肠道湿热证。

  (4)便血:指血自肛门排出,血随便出,或便血杂下,或便黑如柏油状,或单纯便血的症状。

  血附在大便表面或于排便前后滴出,血色鲜红者,称“近血”,病在大肠、肛门,因风火湿热为病,属热证、实证,病较轻浅。

  便血血色暗红或紫黑,或色黑如柏油状者,称“远血”,病在小肠和胃脘,由饮食劳倦,损伤脏气,脏腑阴阳失调所致,病情深重,虚证居多。

  3.排便感异常

  (1)肛门灼热:指排便时自觉肛门有灼热的症状。因大肠湿热下注,或大肠郁热下迫直肠所致。

  (2)里急后重:指排便前腹痛,急迫欲便,便时窘迫而排出不畅,肛门重坠,便意频频的症状。因湿热内阻,肠道气滞所致。

  (3)肛门气坠:指肛门有下坠感觉,甚则脱肛的症状。属脾虚气陷证。

  例题解析

  大便中夹有不消化的食物,酸腐臭秽,其常见病因是( )

  A.肝脾不调

  B.寒湿内盛

  C.大肠湿热

  D.脾胃虚弱

  E.食滞胃肠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完谷不化:指大便中含有较多未消化食物的症状。病久体弱见之,多为脾肾阳虚;新起者,多为食滞胃肠。

  黎明前腹痛作泻,泻后则安,兼见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者,属( )

  A.大肠湿热

  B.肝郁乘脾

  C.脾肾阳虚

  D.脾胃气虚

  E.伤食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五更腹痛泄泻,泻后则安者,属脾肾阳虚证。

  下列各项,属肝郁脾虚的是( )

  A.泻下黄糜

  B.便夹脓血

  C.溏结不调

  D.肛门灼热

  E.里急后重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溏结不调:指大便时干时稀的症状,属肝郁脾虚证。若大便先干后溏,属脾虚证。

  大便先干而后溏的临床意义是( )

  A.命门火衰

  B.脾气虚

  C.脾阳虚

  D.湿邪困脾

  E.肝郁脾虚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溏结不调:指大便时干时稀的症状,属肝郁脾虚证。若大便先干后溏,属脾虚证。

  (二)小便

  1.尿次异常

  (1)小便频数:新病小便频数,短赤而急迫者,因湿热蕴结膀胱所致,属实证。

  久病小便频数,量多色清,夜间明显者,由肾阳不足,肾气不固,膀胱失约所致,属虚证。

  (2)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者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者为闭。合称为癃闭。

  久病或年老,因肾阳气虚,气化不利所致者,属虚证;

  因湿热下注,或瘀血、结石、败精阻滞,膀胱气化失司,尿路阻塞而成者,属实证。

  2.尿量异常

  (1)尿量增多:小便清长、量多者,因阳虚不能蒸化水液,水津直趋膀胱所致,属虚证、寒证。多尿、多饮而形体消瘦者,为消渴病。

  (2)尿量减少:小便短少而赤者,因热盛津伤所致,属热证。小便量少,伴身体浮肿者,由脏腑功能失常,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所致,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3.排尿感异常

  (1)尿道涩痛:是湿热下注所致的淋证。

  (2)尿后余沥:因肾气虚弱所致,常见于老年或久病体衰者。

  (3)小便失禁:指小便不能随意控制而自行溢出的症状。属肾气不固证。

  (4)遗尿:俗称尿床,指成人或3岁以上小儿常于睡中不自主地排尿的症状。属肾气不固证。

  例题解析

  (1~2题共用备选答案)

  A.消渴

  B.水肿

  C.遗尿

  D.癃闭

  E.淋证

  1.小便减少而排尿困难,甚至小便不通者为( )

  2.小便排出不畅而痛者为( )

『正确答案』D、E

『答案解析』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者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者为闭。合称为癃闭。淋证:尿频、尿急、尿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