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让我有一点寝食南安。以至于去玩,面对大好河山,我却心不在焉。
虽然没有皓首,但穷经还是有的。因为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我在史籍里找出来加以证明。并形成观点和思想。
为什么中国会如此早熟—在纸张都未发明,文字尚用竹简木片传抄之际就形成了统一?
对于上述储问题的背景,前人已经说过:是因为华北黄土地带,耕耘容易,农业既盛,人口增长,交通便利,商业开始通有无,社会流动加大,加以铸铁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之间,影响到农业兵器等等,这些解答都有根据。但是没有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历史地理的特点,春秋战国间剧烈的变化,百家争鸣,最后又以暴力完成统一,在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
中国在公元221年前,也就是基督尚未出生前两百年,既完成政治上的统一。并且此后以统一为常情,分裂为变态。纵使常期分裂,人心仍趋向统一,即使是流亡朝廷,仍以统一为使命。
我们也可以问,以欧洲人才之多,何以不在公元前后,同样由一个地方偏辟,交通不发达,如波兰、保加利亚等国家,以几代人的经营,打败英、德、法、意、奥和西班牙联军,并吞他们的领土,断绝他们各国皇室的继承,并将文字统一书写?这事不但在两千年前不可能,即使是两千年后的拿破仑和希特勒都不存在此念头。由此可知,中外历史不同,不光是人才和个性问题。
最近几十年的地质学、气象学和考古学的发现,也可以连贯到中国初期早熟的统一。中国文化发扬于黄河流域。黄河将黄土地覆盖着华北几省广大地区,土质疏松在一百尺到两百尺的深度,因之黄河夹带大量泥沙,随时有阻塞河床冲破河堤淹没人畜损害耕地的可能,局部治理无济于事,
因为人口的增加,农业技术的进步,所以即使是春秋时代,各小国在黄河附近筑堤也已经妨碍了彼此的安全。但有些国家,还恶意加害邻国。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其中有一段盟誓,“无曲防”,在各种古籍中记载有不同,这里不细说。到战国期间,问题越加严重。公元前332年,赵国与齐魏作战既曾将黄河河堤决溃以淹没对方。(见诸《史记》)又《孟子》一书提到治水十一次之多。孟子对白圭说“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吾子过也”。看来光是治水一事,中央集权,已无法避免。
季风与农业的关系,也促使中国在公元前趋向统一。中国农产区的雨量,80%出现于夏季三个月,季风由菲律宾海循西北方向吹来,有赖于新疆方向自西至东的旋风将气流升高降温凝结为水。这样下雨或不下雨,全靠两种气流适时地聚会。要是经常在一起碰头,其地必有水灾,反之必有旱灾。若此因素加上政治倾向战争不可避免。
从春秋到战国,上述背景,增加了国与国之间的冲突。根据周朝以前规定,各国不能随便筑城设防,但几百年“礼崩乐坏”。各国违“礼”筑城。邻国则因对方设防而倍感危险,更要先发制人于是全民皆兵。春秋时楚国和随国冲突即有“随民绥,楚之赢”的说法。所以,全面竞争之后,小国无法生存,因而有趋向统一的趋势,
始皇灭六国前,230年和228年天下大饥。孟子说“凶年饥岁……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四方,途有饿殍”。秦统一后,赢政称自己功劳为“墜坏城郭”和“夷去险阻”,也就是全国对内不设防,粮食全部流通。“赈救黔首(百姓)周定四极”。
综上所述中国在公元之前统一,而且自赢秦之后,以统一为正轨,实有天侯和地理的力量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