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作性睡病是以不可抗拒的短期睡眠发作为特点的一种疾病,是一种病因不清的综合征,其特点是伴有异常的睡眠倾向,包括白天过度嗜睡,夜间睡眠不安和病理性REM睡眠。发作性睡病的患者可以表现为在白天突然发生一种不可抵抗的睡眠,多数病人还伴有其它症状,比如突然摔倒以及睡眠瘫痪症,睡觉前还可以出现幻觉,这种情况就称为发作性睡病。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睡眠障碍,考虑和遗传有一定的关系,因为个别病例有家族史。多于儿童或青年期起病,男女发病率相似,部分病人可有脑炎或颅脑外伤史。其发病机制尚未清楚,可能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功能降低或桥脑尾侧网状核功能亢进有关,多数病人伴有猝倒症、睡眠麻痹、睡眠幻觉等其他症状,合称为发作性睡病四联症。
中医认为,本病病位涉及心、脾、肾,但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血证论》云:“怠惰嗜卧者,乃脾经有湿也”。脾主升清,脾气健运,清阳得升,气血生化有源,则神清气爽;脾运失职,水湿内停,痰湿蒙窍,清阳不升,则可见患者白天昏昏欲睡,间歇性嗜睡。脾主四肢,脾气健运,则四肢壮实有力,脾气不充,则四肢倦怠,肢软乏力,无力以动,加之清阳不升,脑窍失养,故临床常见患者发作性猝倒。
心脾两虚:症状嗜睡,睡前多眼花幻影,神疲心悸,面色不华,苔薄白,脉细弱。治以百草醒神汤为主方,以补益心脾为主,在针对个人病情,诱发病因,身体体质治疗。
《素问:太阳阳明论》8:“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此乃“脾病而四肢不用”之说;沈金鳌《杂病源流犀浊》言:“多寐,心脾病也。一由心神昏浊,不能自主,一由心火虛衰,不能生土而健运。”
脾气虚弱:症状整日昏昏欲睡,面色萎黄,神倦肢怠,失眠多梦,心悸气短,健忘易惊,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弱。治以百草醒神汤为主方,以补益气血,荣脑醒神为主,在针对个人病情,诱发病因,身体体质治疗。
脾在志为思,与心主神明有关,故有“思出于心,而脾应之”之说,脾健则气血生化有源,水湿痰浊难以萌生,而荣养充沛,脑窍清利,思虑敏捷,脾气亏虚,心脾失调,则心神昏浊,思虑失常,而入睡时出现幻觉及睡眠紊乱;脾气亏虚日久,由气及阳可形成脾阳虚证,阳虚则阴盛,《类证治裁》言:“多寐者,阳虛阴盛之病”。
心阳不足:症状嗜卧倦怠,精神萎靡,畏寒肢冷,面色晄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治以百草醒神汤为主方,以温补心阳,补益心气为主,在针对个人病情,诱发病因,身体体质治疗。
《灵枢:寒热病》曰:“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而瞑目”,也说明了多寐主要是由于阴盛阳虚所致,盖阳主动,阴主静,阴盛故多寐。脾阳虚衰日久,致使肾阳不足可出现脾肾阳虚之证,久病及肾,最终出现肾阴肾阳两虚的证候;脾气亏虚,气虚致推动无力,或七情郁结,均可导致气机郁滞,日久血行不畅可出现气滞血瘀之症。
胆热痰阻:症状昏困嗜睡,头晕目眩,口苦口干,呕恶,胸胁满闷,舌红苔黄,脉弦数。
固,治以百草醒神汤为主方,以清胆化痰为主,在针对个人病情,诱发病因,身体体质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