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阅读的第19天,读书笔记用的本子也已一半,多少年我没用笔写过这多字了,也学着手帐的方式来美化一下页面。看着自已不完美的笔记也是满满的喜悦和成就感。读《深度思维》,勾起我在企业工作的诸多回忆,管理层中各异的部门负责人,董事会中董事的思维,每个人都不同,但又那么鲜明。董事长就是典型的蓝帽子,财务主管是典型的黑帽子,行销部长是黄帽子,品控部长是白帽子,研发部长是绿帽子,生产部长是红帽子。今天才学着叶修教师比喻的方式来形容,真的是很贴切。每次开会的争论都张显了他们明显的个人色彩,经常是以董事长的综合调控来终结会议议程内容,从而达成共识。我能理解各部门负责人所持的个人观点,也预知董事长的最后决定。完全是能换位思维带来的这种洞察力。、
我曾认真换位思考,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当然,这对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教育者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在知识、能力及情感上都不成熟的孩子。对学生的管理、知识的传授、各种活动的开展,教育者所采取的很多方式方法都是从成年人的角度出发,是成年人的知识与经验在学生身上的再现。为什么许多教育行为总被误解为“好心办坏事”呢?为什么期望的教育效果总是难以如愿呢?其实,很大原因是因为教育者没有换位思考。由于人的经历和阅历不同,对许多事情的认知是有差异的,因而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也就必然存在差异。如果教育者只是站在自身的角度思考,那就可能与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裂痕”,甚至是很大的“鸿沟”。教育者要是期望获得自己期待的教育效果,就必须确立换位思维。这就要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不管是知识传授,还是情感交流;不管是能力培养,还是问题解决,都能够以适合孩子、孩子喜欢、孩子接受的方式进行。只有如此,教育者才能进入学生心灵深处,获得教育应有的成效。
和学生们在一起,我会尽量回忆我在他们这个阶段的所思所想,同时参考我儿子此时段的表现,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他们的问题,慎重做出判断,从而博得了学生的信任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