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同安封肉:同安,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县城,同安封肉是闽南地区的特色食品。在同安每当人们办喜事、建新房都少不了封肉。整块的猪前腿肉,配板栗、香菇、虾米等,裹以纱布,入缸蒸熟,上桌才解开封着的纱布,所以叫做封肉。做得好的同安封肉,肉质非常嫩,将筷子插在封肉上,筷子在倒下的过程中,就可以把封肉切开。
面线:厦门人吃面线是用来唤醒早晨的,而面线的制作也需要披星戴月。面线成为闽南人主食已经有800年历史。闽南人祝寿贺喜要带面线,亲友送行吃太平面线,家中待客吃猪脚面线,如果办酒席或者孩子满月,头道菜更是用面线,代表福寿绵长。面线寄托着人们朴素的情感和愿望。
在中国的各个历史阶段,总有文人用他们的参与和热情推动饮食文化的发展。他们聚集,品尝,以食物表达志趣与理想,称为“文会宴”。文会宴构成中国宴席文化的精粹。苏州的文雅总是在时光中时隐时现。
从典籍中搜集美食是叶放的一大爱好,甚至不计代价追求每个细节完美。譬如他研究《红楼梦》中的宴席,把其中写的最详细的一道菜,就是刘姥姥在大观园尝的“跑了味的茄子”搬到了现实中。这道菜叫“茄鲞”。
“隋唐开始,中国就出现了丰富的关于烹调的记载。元朝制作了那么多的饮食方面的制度与须知,明朝是个高潮,高濂的《遵生八笺》,到了清,有李渔的《闲情偶寄》,有《随园食单》。食单是把审美智慧变成了一种烹饪的品味。工匠在创造历史,文人记录了历史,他们让普通的变得精巧,很无趣的变得有趣。所以,很早就有朋友说,你为什么不做一个诠释文人的、文人荟萃的文会宴呢。”——叶放
毗邻苏州的太湖水域出产太湖鱼中之冠花鲈。许多食单都提到过它,太湖花鲈成名在一千七百年前,西晋文学家张翰不满权贵争斗,推说思念家乡的花鲈,为此弃官,返回千里外的故里。这个“莼鲈之思”的故事成了历代文人洁身自好的精神寄托。
玲珑牡丹鲊和金齑玉脍:它们从隋唐开始盛行,一直到近现代才消失。鲊在古代是靠米饭发酵带动鱼肉入味,而脍是鱼切成薄片蘸料。据说鲊和脍传到日本后,成为寿司和鱼生的起源。由于金齑玉脍有更丰富的象征,叶放决定在宴席中作为礼物分享给朋友们。黄橙切丝裹入鱼肉,可以去腥增香,养殖鲈鱼需稍加过油,再配以煨过高汤的南瓜蓉。金齑玉脍最早记录在北魏的农学著作《齐民要术》中,一道千古名菜从典籍中醒来。孔子说,脍不厌细,金齑玉脍果然有精细的味觉体验,
雪霞羹:芙蓉花准备入宴,花必须采集当令开得最艳的木芙蓉,两个小时内送入厨房,摘瓣清洗,入汤焯七分,与豆腐同煮后犹如雪后晴天的红霞,又称“雪霞羹”。(看起来不是那么的好吃,呵呵)
在平江,宗祠文化的存在历史悠久又普遍,平江地处湘鄂赣交界,偏僻的地缘和闭塞的交通千百年来成为避难人群的迁移藏身之所。来的人基于安全感和认同感,又同宗同姓地居住在一起,而传统礼节也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情席:以十大碗为基础的平江情席,独具特色,不仅体现在大碗的气势,菜必需做足功夫,更体现在菜品以外的文化礼节上。一招一式既要有传统又得体面。礼节的意义就在于乡邻间表达彼此的情感。
十大碗的部分菜要提前做,第一道炸肉其实是用面粉油炸,只是外形像炸肉。据说这是饥馑年代自嘲的叫法。面团解决了外形相似,还需口感。用什锦炒菜覆盖,面团浸透菜香,比吃肉的心情还好。叫肉的不是肉,可甜的恰恰是肉,红烧加蜜丸,肉中混了甜饼,还要加蜜糖,盛到碗里居然是甜蜜的肉香。十大碗看似不修边幅,其实是先人们留下的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