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班昭以她撰写的《女诫》一书,在中国古代女性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东汉女性的地位依旧低下,她们的声音常常被忽视,甚至在家中也鲜有发言权。班昭对此深感忧虑,她认为女性不应仅仅是男性的附属品,而也应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于是她开始思考如何通过教育提升女性的社会地位。公元105年前后她决定撰写一部专门针对女性的教育书籍——《女诫》,希望通过这本书引导女性认识自我,理解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同时培养她们应有的品德和修养。
《女诫》的创作也和班昭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班昭在丈夫早逝后,独自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并将自己多年的生活经验和对女性教育的思考记录下来。她在序言中提到,她写作此书的初衷是为了让女儿们避免因不熟悉礼仪而失礼,从而维护家族的声誉。班昭花费大量时间去查阅各种古籍寻找可靠的证据,并不断地修改和完善书中的内容,使之既符合当时的道德标准,又能体现新的价值观。完稿后的《女诫》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女性教育书籍,旨在教导女性如何遵循儒家道德规范,提升个人品德修养,并且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合适的角色。

《女诫》分为七篇,每篇围绕不同的主题展开,分别是:
卑弱:强调谦逊、温和的态度,提倡女性应该保持低调、不张扬。
夫妇:讲述了夫妻之间应有的关系和相互的责任,强调了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敬慎:告诫女性要谨慎言行,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误解。
妇行:描述了女性应有的四种美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即品德高尚、言语得体、仪态端庄、勤勉劳作。
专心:鼓励女性专注于家庭事务,培养忠诚与专注的精神。
曲从:讨论了如何在家庭中妥善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对待长辈和其他亲属时的态度。
和叔妹:探讨了如何与其他家族成员和睦相处,特别是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
《女诫》的意义
1.社会影响。《女诫》完成后不仅成为宫廷内妃嫔们学习的重要教材,许多民间家庭也将其作为女儿必读的经典之一。随着时间推移它还传播到了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和地区,作为女性教育的经典之作受到广泛的推崇和研究。
2.教育意义。《女诫》作为一部家训,旨在教导女性如何在家庭和社会中行为得体。它提出了“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等概念,强调了女性应具备的品德和技能,对于提高女性自我修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3.家庭和社会秩序的维护。通过教导女性如何在家中服从丈夫、尊敬长辈、教育子女等,《女诫》为维持家庭和谐乃至社会稳定提供了理论支持,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家庭结构稳定。
4.时代的局限。《女诫》也巩固了传统的男尊女卑的社会结构,限制了女性的生存空间和个人自由,与现代社会的性别平等理念相悖。有学者指出它的“三从四德”观念实际上是对女性的压迫,使她们成为男性的附属品。
5.历史地位。《女诫》反映了东汉时期儒家礼教对女性角色的规范与期待,在历史上对中国传统儒家女性伦理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它也是研究古代女性生活和社会性别关系的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