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以决斗为荣的时代

在那岁月阴暗而短促的地方,生长着一个不以死为苦的种族。                                                                                                  -------比特拉克


在20世纪初期以前的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关于“决斗”的描写不胜枚举。即使不是事关重大,却总能引起人物的决斗的欲望。


“您要跟达尔赞走,您尽可以说您要跟达尔赞走嘛,可是您一拽马,于是我……” 

“啊,对了,您好像跌进了雪堆。”他瞧着我的眼睛笑了。   

“对此的回答应当是决斗,现在咱俩先把账清了……”

-----陀思妥耶夫斯基 《少年》


在不了解那个时代的背景和“决斗”的意义之前,我们很难对这些人物的“决斗”行为产生共鸣。但是一旦稍微认识到“决斗”的意义后,我们或许能够体会他们做出决定时的心情。

决斗,起源于希腊。

最初,决斗类似于司法判决中的一环,称为“司法决斗”。在刑侦手段落后的时代,“司法决斗”的出现是为了处理那些难以判决或当事人对判决结果不满的情况。

那时的人们相信,由上帝裁断的“决斗”中,正义的一方是不会被打败的。

尽管,从现在看来这种想法是十分荒谬的,但对那时的人们来说,“决斗”无疑是防止诬告,避免其他残酷的审判手段的最好的方法。

后来,决斗又发展为“荣誉决斗”、“爱情决斗”以及“政治决斗”。人们通过“决斗”捍卫自己的荣誉,爱情和权力。

决斗,盛行于中世纪时期的欧洲。

随着欧洲骑士制度的产生,为了捍卫荣誉和名声,贵族逐渐发展“决斗”文化,并且给“决斗”行为制定了一系列规则。

同时,骑士们为了赢得情人,就会通过“爱情决斗”以展示自己对爱的决心。在骑士制度没落之后,"荣誉决斗"成为私人间的决斗,通常无需官方介入,因此变得更加普遍。

此时,导致“决斗”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个人或他人(一般是受自己尊敬、或者是女人)受到侮辱或挑衅。

阿尔伯特•布洛赫的画作

决斗,在俄罗斯成为习俗。

18世纪,由于俄罗斯贵族的地位迅速提升,贵族对荣誉的重要性的认识有了显著的提高,他们认为荣誉的价值甚至超过生命。

而作为捍卫荣誉最直接的方式——决斗,开始在俄罗斯风行起来。素有“战斗民族”之称的俄罗斯人,在那时同样展示了他们强悍的一面,俄罗斯的决斗被认为是“合法的杀人”。

他们决斗时选择的距离更短,因此在决斗中伤亡的概率更大,甚至他们还会选择“隔手帕”等更致命的方式。

作为“决斗”的证人,决斗者一般会选择受人尊敬的或品德高尚的人。在欧洲,证人所起的主要作用是对决斗者进行调解和保证决斗的公平,证人是不允许参加决斗的。

然而在俄罗斯出现的“第四决斗”的规则中,双方的证人也要进行“决斗”,以示不负决斗者的信赖。著名文学家格里鲍耶夫就参与过“第四决斗”。

可见与欧洲的“决斗”相比,俄罗斯的“决斗”更加残酷,规则更加的严格。

在极重视贵族荣誉的时代,“决斗”的思想开始泛滥。有时,一个轻蔑的眼神,稍许冷漠的态度,或者令人模棱两可的话,都可能酝酿出决斗的想法。

由于“决斗”规则十分残酷,使得许多贵族丧失了生命,而且这一行为挑战了君主的生杀大权,因此俄罗斯当权者颁布了不少禁止“决斗”的法律条文,但“决斗”的数量仍然有增无减。在军队中,“决斗”甚至成了鼓舞士气的绝佳手段。

在这样的社会风俗下,俄罗斯的许多文学家不仅见证过“决斗”,甚至还亲身经历过(众所周知,大文豪普希金就是在他盛年时期死于“爱情决斗”),因此他们笔下的关于“决斗”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真实的画面。


瞧那两枝枪已在闪闪发光。榔头敲着通条,响声铿铿。

子弹已装进磨光的枪膛, 枪机已开始咔嚓有声。

瞧那水流似的灰色火药 洒进了枪膛一边的药槽,

齿状的打火石已经拧紧, 翘在枪机上。

-----普希金 《叶甫盖尼·奥涅金》


普希金在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描写了贵族青年奥涅金与诗人间的决斗,节选这段描写了“决斗”开始时两人间的剑拔弩张的场面。

奥涅金因为无聊,故意挑起诗人的怒火,以致原本是朋友的两人最终不得不通过“决斗”来表达愤怒,守护尊严,最后以诗人的死亡告终。

尽管“决斗”能证明其勇敢的品质,但是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崇尚武力的时代,一旦头脑发热,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那个时代也因此损失了不少精英和财富。


但是在这姑娘的葬礼以后,从巴黎回到埃姆斯的索科尔斯基小公爵,却在花园里当众给了韦尔西洛夫一记耳光,但是,韦尔西洛夫并没有要求决斗;相反,他第二天却像没事人似的又出现在大家散步的场合。这时,大家都对他置之不理,扭头不顾,在彼得堡也一样。韦尔西洛夫虽然仍继续与某些人来往,但已经换了个圈子。他在上流社会的熟人都责备他,认为他罪不容赦,虽然很少有人知道个中的底细。

-----陀思妥耶夫斯基 《少年》


那时受到侮辱而不提出“决斗”是绝对的耻辱。

《少年》中描写的一名贵族被人给了耳光之后,却没有提出“决斗”后发生的情形,文中后来也多次提到他被主流社交圈所唾弃。在他不为自己的名誉而战时,在那个视荣誉高于生命的时代,他就已经被贵族的圈子抛弃了。

“决斗”不仅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人对荣誉的重视,也表现出了他们容易冲动,非理性的特性。有人常会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而付出生命的代价。

后来,随着贵族阶级的没落,尊重生命的思想深入人心,“决斗”这一行为渐渐的被抛弃了。同时,由于社会的进步,我们有更多更好的方式来捍卫我们的尊严,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因此不必以付出生命为代价的形式去实现。

但是,尽管“决斗”作为一种暴力行为,在现在是不可取也是违法的行为。可作为曾经风靡一时的习俗,也有值得我们了解的价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