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源
《孟子.尽心上》。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定义:
a.广:凡是有目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b.狭: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基本要素:
教育者(主导)、受教育者(主体)、教育影响(中介)。
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社会属性:
永(永恒性)历(历史性)社会(社会性)民(民族性)不聊生(生产性),前后(超前和迟效性)长(长期性)相(相对独立性)接(阶级性)济(继承性)。
功能:
1.个体发展功能
教育的个体社会化、个体个性化。
2.社会发展功能
社会变迁和流动功能。
起源:
1.神话起源说(朱熹)
2.生物起源说(沛西.能 利托尔诺):生物本能
3.心理起源说(孟禄):无意识模仿
4.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凯诺夫):金钥匙
口诀:本能生利息、心理仿孟禄、米凯爱劳动。
历史:
1.中国
夏:庠是我国最早的学校
西周: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汉:最高学府太学;鸿都门学:世上最早文学艺术专门学校。文翁兴学属于地方官学。
魏晋南北朝:国子学与太学并列。
隋唐:六学二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崇文馆,弘文馆、律学,书学、算学)
宋元:国子学和书院(白鹿洞书院揭示:书院作为教育制度正式形成)
明清:1905年废除科举;京师同文馆:最早新式学堂,近代第一所官方学校。
2.外国
古埃及:宫廷学校,世界最早;文士学校,最主要最重要。
古印度:古儒学校
古希腊和古罗马
中世纪
教育特点:
1.古代:
a.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c.教育适应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具有阶级性、道统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d.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2.近现代:
20世纪前:“中(终生性)国(国际性)各(革命性)位(未来性)工(公共性)科(科学性)生(生产性)”
20世纪后:“全(全民化)民(民主化)多(多元化)献(现代化)身(终身化)”
教育学
概念: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中国教育名人名著及观点:
a.孔子:性三品(上中下);“庶富教”(教育与经济);有教无类;道德教育为首,以“礼”“仁”为核心;教学方法:学思行结合➕启发诱导(世界最早)➕因材施教
b.孟子:性善论(教学法:盈科后进);荀子:性恶论(教学法:见闻知行);墨子:素丝说(教学法:亲知闻知说知)
c.《学记》:世界最早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被称为教育学雏形。
e.蔡元培:五育并举(军国民、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美感)
f.晏阳初:国际平民教育之父
g.梁漱溟: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
h.黄炎培:我国近代职业教育创始人
i.陈鹤琴:中国幼教之父,主张“活”教育
j.陶行知:中国乡村幼教之父,主张生活教育
外国名人名著及其观点:
a.苏格拉底(产婆术:讽刺、助产术、归纳、定义)
b.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
c.亚里士多德(教育遵循自然)
d.昆体良:《雄辩术原理》,世界第一部教学法著作。(分班教学)
f.培根:首次将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了出来。
g.夸美纽斯:近代教育学之父,提出将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泛智”教育思想,并系统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其《大教学论》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h.康德:第一位在大学里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
i.赫尔巴特(教师、教材、课堂三中心): 现代教育学之父,著有《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的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形成了教学形式阶段理论: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阶段。
j.杜威(儿童、经验、活动三中心)教育即生活、生长、经验的改造。主张教育无目的论,并提出教学五步法。
k.卢梭:自然教育(消极教育和自然后果法),性善论。
l.裴斯泰洛齐: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
m.福禄贝尔:世界幼教之父,创立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
n.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
o.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为圆满生活做准备
p.苏霍姆林斯基: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流派:
a.实验教育学:梅伊曼+拉伊,用实验、定量研究等方法研究。
b.文化教育学:狄尔泰
c.实用主义教育学: 杜威
d.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加里宁 马卡连柯、凯洛夫(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杨贤江(中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著作)马恩。
e.批判教育学:学校教育是维护现实社会不公平的工具;学校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
f.范例教学: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原理》
g.发展性教学:赞科夫《教学与发展》
h.结构主义与发现教学法 :布鲁纳
教育与人的发展基本规律
1.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
a.顺序性:身心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连续不断的过程。要求做到循序渐进。
b.阶段性: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要求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内容方法上有所区别,不能一刀切。
c.不平衡性: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同一机能系统在发展的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要求抓住儿童发展关键期进行教育。
d.互补性:某一方面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要求扬长避短、长善救失,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e.个别差异性:从群体角度看,主要表现为男女性别差异。从个体角度看表现为身心构成方面有发展水平和特征表现方式等差异。要求因材施教。
f.整体性:
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以其整个身心投入教学生活。要求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性,做到认知与非认知因素、意识与潜意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a.内发论:强调人身心发展的力量源于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强调遗传在人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代表人物有: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基因复制)格赛尔(成熟机制)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高尔顿(优生学)
b.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
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斯金纳;纽曼(分居同卵双生子研究)
3.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a.遗传: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它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其成熟程度制约人身心发展的过程及阶段;虽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但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b.环境: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他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可能变为现实,但不决定人的发展,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学校教育:由专门机构承担,由专门教职人员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他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表现在学校教育对个体做出的社会性规范;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而且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能够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
因为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能够有效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而且给人的影响是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的。
d.主观能动性:
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应和能动作用。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个体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教育与社会发展基本规律
1.生产力
a.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教育结构;制约教育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制约学校的专业设置。
b.教育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教育是能力生产的基本途径;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途径;是进行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劳动素质和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
2.政治经济制度
a.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教育的性质、宗旨和目的、领导权、受教育权、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b.反作用:教育培养政治经济制度所需的人才;促进政治民主化;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通过传播一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政治社会化。
3.文化
a.文化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的作用;文化影响教育内容和水平、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教育目的的确立;文化环境影响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文化传统影响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b.反作用: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 传播交流与丰富文化的功能;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更新创造文化的功能。
4.人口
a.人口数量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人口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b.反作用:教育可减少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手段;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教育能改善人口结构调整人才构成和流动合理化。
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具有自身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表现在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具有历史继承性;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教育目的(核心、主题灵魂、最高理想)
1.概念及功能
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他规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具有导向、选择、调控、激励和评价功能。
2.理论
a.宗教本位:奥古斯丁
b.社会(社会需要决定)本位:巴格莱、孔德、赫尔巴特、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纳托尔普、孔子、荀子
c.个人(本能需要决定)本位:孟子、艾伦凯 罗杰斯、马斯洛、卢梭、萨特、奈勒、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
d.教育无目的:杜威
e.生活本位:斯宾塞和杜威
f.辩证统一:马克思
g.文化本位:狄尔泰
h.伦理本位:康德和赫尔巴特
3.依据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人们的教育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我国依据)
4.素质教育
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创新精神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所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教育制度
1.概念及特点: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具有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强制性的特点。
2.确立依据:
社会生产力、政治经济文化、人口;身心发展规律;学制本身发展的历史。
3.类型:
a.双轨(英):打工人和资本家分开上学。
b.单轨(美):打工人和资本家一起上学。
c.分支型(苏中):先一起上学,再体脑分化。
4.发展趋势:
义务教育(德)年限延长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综合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
终身教育(保罗.朗格朗)体系的建构:96年,《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标志终身教育体系最终形成。
学制
壬寅学制:中国第一个现代学制。
癸卯学制:中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男女同校,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壬戌学制:标志中国资产阶级新教育制度的确立,近代学制建设基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