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为什么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如此深远?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被“投放”到一个陌生的星球,这个星球上的人的体型比我们大很多倍,力量比我们强很多倍,这些“巨人”是这个星球的主宰,我们的一切生存资料都需要他们来提供,我们想做的任何事情都需要他们的帮助。
在这样一种不平等的境遇下,我们为了生存下去,是否会渴望得到那些“巨人”的关注和帮忙呢?我们会不会学会取悦他们,从而接受他们的意见与观念,并遵从他们的行为准则呢?
当我们还很幼小的时候,我们和父母的关系,恰似我们与陌生星球上“巨人”的关系一样。
我们早在生命初期就会将注意力投到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身上,比如我们的父母,或者家庭中照顾我们的其他长辈。
幼小的我们通过敏锐的观察,解读父母所倡导的,所鼓励的,所喜爱的,所厌恶的,所捍卫的,所抵触的,将父母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内化成我们自己的价值观。
更为重要的是,当我们年幼时,父母对我们的态度、评价,甚至说话时的语气和表情,都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对自己的看法。发展心理学认为,幼童是通过家长、老师等“重要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认识自己的,“重要他人”的态度就像镜子一样,映照出幼童的“镜像自我”。
如果父母总是不耐烦地指责、批评,年幼的孩子会倾向于认为自己是不够好的。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当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来自童年的自我认知依然会影响我们的态度和应对方式。相比那些从小就总被指责和嫌弃的孩子,在关爱和鼓励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更有勇气面对挑战。
另一方面,当我们渐渐长大,不断接受新的观念,多年以后,当我们要做选择时,自己的认知和父母的认知之间的差距将使我们不断思量,甚至陷入迷茫。
人本主义大师罗本斯指出,在这种时候,我们应当回归自我,寻找自己的本真,一个人只有接纳自我,才有能力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