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
没有一丝丝改变
时间只不过是考验
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
眼前这个少年
还是最初那张脸
面前再多艰险不退却
say never never give up
like a fighter”
当我看到《曾经少年》这本书时候,脑海里不自觉就响起了这首歌,该书的英文名为,翻译过来应该是电影俱乐部才是,为什么要翻译成曾经少年呢?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作者大卫·吉尔莫与杰西母亲离异后再婚,当大卫意识到他的儿子杰西在学校混日子,他没有劈头盖脸的指责,也没有一遍一遍地作思想工作,而是让他考虑清楚,还要不要继续上学。他拒绝了孩子母亲的建议,没有让杰西立即找一份工作,因为杰西不喜欢读书,不喜欢运动,唯一喜欢的是看电影,这也刚好是作者的特长,所以大卫的特长,于是他决定用电影对杰西进行教育,所以英文版的书名叫<The Film Club>。
整部小说围绕着杰西的成长经历展开,穿插着家庭变局,感悟最深的就是作者对儿子的成长的态度和教育方式,适当的尊重和强制。我家邻居家孩子小学三年级,成绩处于中游,为此他的父母有着急,即使是暑假,也从早到晚的补课,只有周末可以休息半天。无法想象中国父母如果面对杰西的境况会不会疯掉。
面对辍学的儿子,大卫开始用电影对他进行教育,大卫与杰西约定,每周看三部电影,这种电影教育总共持续了3年,期间杰西经历了恋爱、失恋、再恋爱、再失恋、酗酒嗑药等,而大卫也面临失业,入不敷出,看电影的时光成长大卫和杰西共处的一段最珍贵的时光。
在看完电影《偷自行车的人》后,作者经历了买房事件,为了想以便宜的价格买下房子,他让杰西召集一班好友在房主家不远处抽烟、喝酒、说脏话,还让自己的一位朋友假扮买家,最后却没能如愿而是被一对开花店的同性恋以接近五十万的高价买走。作者很害怕这段插曲会成为杰西一生最难忘的事,这太不光彩了,作者用了一个精彩的描述:
“你永远不知道他记的窗户何时开着,而当它开着的时候,你可不想丢一只死狗进去。”
大卫在第二天向杰西说他的作法是错误的,中国父母是很少会这样做的,即便做错了,也不会主动向孩子认错,因为要维持自己的权威。我上中学时,有一次一个男同学给我传的纸条被爸爸发现了,他怀疑我在早恋,在质问我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答案后,他找到了我的班主任老师,班主任老师当时明确批评了他,让他应该信任我。因为这件事,我一个月没有理他,无视他,他知道自己错了,也多次尝试与我和好,却从不曾开口向我认错。这就是中国家长的沟通方式。
杰西后来选择工作了,他的第一份工作是电话推销,为某个“消防员杂志”筹集资金,并一度成为第一名,后来被证明这是一个骗局。第二份工作仍然电话销售,内容是把信用卡卖给美国南部的贫困家庭,后来他又从洗碗工做到了备菜厨师,对于杰西来说,经济的独立是他成长中一个重要的过程。故事的结局很好,杰西又想重返学校,于是他认真备考,并最终通过了考试。到此,他已经不再需要电影俱乐部了,这一段时光也就宣布结束。
对于杰西来说,这段时光,是他找寻自我的时光,他经历了痛苦、折磨,最终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他不去做这样的尝试,而是三年在学校混,那么他始终像一只迷途中的羔羊。每个人都曾经经历过少年时代,也都经历过迷茫,而如何在迷茫中寻找方向才正是少年时代的意义,也是本书传递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