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自我教育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笔者注
我们离大师有多远?这是我在看了杨斌老师主编的《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这本书,滋生出来的一个走心的问题。这算是一种自我反思,自我成长。 大师,一种即天人师,佛中十尊号之一。另一种是指造诣深,享有荣誉的学者,专家,艺术家,棋手等。对于教育而言,便是最教育领域里教育及教学有着深厚功底与精神荣光的教育行家,即教育大师。我们必须承认,每一位教育大师的教育理念在一个时期或无限的时期里都是具有前瞻性而美好的真理。一代又一代的教师会全心的去信奉和践行,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教育真谛,去构建自成的教育风格,同时,也努力地成为学生心中的“大师”。
一
说起大师,又省觉很远。但可又觉得可以想方设法地离他们越来越近,问题是只要你愿意。
说大师离我们很远,更主要的是就时空概念而言。远的是在属于他们的那个时期,每位大师用他们丰富的学识与对社会,对教育的敏感洞察和思考,以及他们对教育朴实的情怀,展露了他们内心独有的教育理念,著书立说,滋养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通过丰富的阅读,我们阅读大师的心灵,解读教育的真谛,审视自己,寻找自己。
这样看来,唯有阅读与践行,可以使我们临近大师,亲近大师。
大师一,夸美纽斯,捷克民主主义教育家。他认为,教育就是要在人的心里撒下智慧和德行的种子,使生物人成为社会人。我认为,这个观点近乎于生物学定义下的教育概念,直接体现了教化与育化的作用——让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他终归是与动物有区别的。由此我们知道“凡是生而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他们不应当成为无理性的兽类。”而这里的教育就是人的教育,赋予智慧与德行的教育。这让我们深思而知,我们平常的教育更要注重孩子们的生命化教育,遵从人的成长规律,于智力,德行,能力等方面,使教育活动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服务。
大师二,爱尔维修,法国哲学家。他认为,教育使人幸福和强大,人身上的精神,美德和天才都是教育的产物。就这一观点上,我认为人的精神,品德,才能,都是在教育的力量下得以内化,训练,集中在一个个被教育的个体下,使之变得幸福,强大,或越来越幸福,越来越强大。这无疑是教育的宗旨——关于人的终极目标。
华德福教育不也说,最好的教育就是让每个受教育者相对于过往会变得更加完美。如此而已,都是足以证明教育对需要受教育的个体持续性地训导,教化,引领,使之不断地去感知世界,感知爱,感知自我,从而直接地获取教育的结果——幸福。
大师三,怀特海,英国教育理论家。他认为教育所要传授的是对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思想的条理的一种深刻的认识。这一点上,我认为更重要的就是在强调一个人的一生中,他思想的重要性。而教育者更是要有属于自己的思想基础。王小波曾说,一个人要想从思想中获取快乐,那就是学习。而学习就来源于更多的去阅读,去构建自己教育思想(即属于个体对教育独有的认识,理解,理论等),从而力行践行,去培养学生对生活,对美的“鉴赏力”。
……
大师太多,不胜枚举。大师终归是大师,我们终归属于自己。所以,我们每个教育者要立身一线,种好“自家田地”(梁启超),从而“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二
“在世界上的一切人中,我最希望予以提升的就是我自己。”这句王小波说的话一直警醒自己不断阅读,学习,提升,包括我的素质,能力,知识,还有博爱——这是一种自我教育。从教21年里,我以为,教育就是一场关于精神的滋养或救赎的内在活动。当然,它包括教育别人和自我教育。因此,我认为,作为师者,就要把师者所有的灵性,品性,智慧,融合在科学文化对传授中,潜移默化,把每个受教育者发展成真正意义上的人或有文化的人。这也是教育的目的。我不是大师,也不敢妄言,大师也不是人人可为,但我们可以做好自己心中的大师——正所谓“我的地盘我做主”。
我们的地盘,就是学校,就是教室,就是任何一处与学生在一起的时光。
有时候,课堂上严谨执教,快乐学习。课下与孩子们混成一片,谈天说地,真是不亦悦乎!
有一天,班会课上,据学校安排在班上讲析“学雷锋,树新风”的主题词,我给他们讲雷锋的事迹,讲到90年我读小学时在大队部当小队长,给同学们教唱《学习雷锋好榜样》时的情景,最后讲我们身边的“雷锋”,人人争做“小雷锋”,希望孩子多做好事,做个好人。
有一天,语文课堂上,我发现一个男孩老是侧坐,向后桌侧目,我用眼神暗示了几次无果。我就直问他为什么老是侧坐,不听我讲课,顿时教室里一阵窃笑。问之缘由,原来是那个男孩喜欢后面的女生。呵呵,我一时兴起,开始给他们讲关于我童年里的“爱情”,甚至讲到徐志摩的爱情。孩子们似懂非懂,却听得津津有味。
后来的日子,我还是会情不自禁地给他们讲一些我童年的记忆:挤油,打烟炮儿,打火柴片,斗鸡,抓石子,掐步,跳教室房……
当然,仅有这些单一的记忆陈述是不够的。作为教师更重要的是依靠内心的真实感受,认同自己,树立信心,唤回童真,让自己“有机会在学生的内心获得默契了回应、共鸣地真实”——简而言之,就是让孩子喜欢你而又敬重你。
至少,这样的话,我们不是大师,但也是一个较为成功的导师。
三
大师离我们,究竟有多远?有多远,我们不可估量,也无需估量。或近或远,我们都是可以追随的,用目光,心灵。有句话说,我们所要告诉孩子们的,都在书里和路上。这句话,同样也可以告诉我们自己——我们所要知晓的都在书里和路上。书,源于阅读,阅读可以让我们重塑自己的心灵,超越自己。在路上,我们以行走的姿态拓宽我们的教育视野,探索我们的教育世界,寻找属于自己的教育理想生活。
如此看来,就职业或事业而言,唯有积极地阅读——有目的地自我阅读,开心地自我阅读,创造性地自我阅读,继而从自我思考到自我倾诉,从自主的交流到自主的文字生成,从文字的生成再到自我的成长,最后形成“自我阅读——自我觉醒——自我践行——自我提升——自我成就”的教师自我教育与自我发展的“自成训练模式”。
我相信,长此以往,你,我,我们大家必定离大师越来越近,最后,一不小心,自己也变成了他人眼里的“大师”——同事身边的,孩子们的,还有你自己的。
四
我们离大师有多远?
不远。
只要你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