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文章,表达了一些对自媒体写文章的看法。主观思想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有实践了才有发言权。
这段时间写文章遇到了一个问题,什么问题?浏览量还是一如既往的几十人,评论少了。我在想,怎么才能让更多的读者参与进来呢?那就是写文章的时候,做到只描述,不判断。
翻了翻以前的日志,从写第一篇文章的时候,关注我的人现在还在关注。很多人说写文章就是为了取悦于读者。
可以这么理解,但不要把所有重心都放到读者身上。什么是价值?假如我把读者所谓的价值放到第一位,我就会绞尽脑汁写一些我认为对读者有价值的东西,但这一切都是我认为的。不但无形中给自己带来了压力,也给别人带来了反感。
而我把读者当做成我写作的一种动力。写文章本来就是就是随心所欲的事,干嘛非得把自己局限性呢。
前提是你足够了解你的群体。了解关注你的都是什么人,怎么了解?经常与他们互动。比如:我做自媒体以来没做过任何主动推广,要说有那也是偶尔在群上发一下,都是以写文章开始,投稿到其他自媒体平台,日积月累的好友和读者,那关注我的都是些什么人呢?我足够了解他们。为什么这两天的文章零评论呢?因为这俩天的文章太过于生活化了,我不是懂懂。我发现这种文章偶尔写一次可以,多了,读者就产生免疫了。
自媒体的前期是多曝光自己,但做到最后你会发现越神秘越有价值。因为神秘感能让别人对你产生兴趣,好奇心害死猫。
每天都有很多人找我聊天,为什么?我太好说话了,总爱和每个人多絮叨几句。最后是什么?现在他们都在看我写的文章。这算是价值吗?
开场白大多是,你是自媒体人吧。
我说:“就是一个写文章的。”
读者:“哈哈,别谦虚了。我是刚刚进入这个领域的,所以懂得少,还需要您多多指教。”
所以说,自媒体的本质不应是写文章,而是与别人沟通。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我始终相信我帮助的人越多,我得到的就会越多。现在看我文章的大多数不是做自媒体的,更多的是把我写的文章当做小说来看的。而我写的是什么?是我在路上的过程。
我有一个同事,北京女孩,酷爱旅行,说走就走,去过很多个地方,因为我也有一个走出去的梦想,自驾游那种。
我问她:“你都去过哪些地方?”
她说:“该去的都去了,下一步准备出国。签证下来了。”
我问:“你感觉走出去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她说:“收获谈不上,就是上瘾。你知道一句话吗?我们这类人,目的地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路上。”
我说:“一个女孩出去后遇到过什么危险吗?”
她说:“我还真没有,因为我从来不穷游,但是听说过,大部分都是那种搭车的,互相蹭。你懂吧。”
我说:“懂,就是我蹭你的车,我也必须让你蹭点什么对吧。”
她说:“如果只有一个女孩搭车,肯定分分钟搭上,如果旁边有个男的,绝不不拉。”
我说:“你靠什么维持这种说走就走的旅行呢?”
她说:“家里是反对的,现在为止,没用过家里一分钱,自己的梦想干嘛要去让别人帮我实现,出去几个月,回来找份工作,上几个月班,又出发了。”
我说:“其实,我建议你可以写写旅游日记。”
她说:“一开始写过,但是后来放弃了,每天回到酒店累得睁不开眼了,哪有力气去写日记了。”
我说:“你可以回忆。”
她说:“我现在出门从来不带相机、电脑之类的。我想用自己的眼睛去感受。我让自己静下来,花一分钟的时间感受布达拉宫的夕阳西下。现在还记忆犹新。实在是太美了。我用眼睛和心记下来,要比拍照记下来更深刻。”
我说:“你如果写旅游日记肯定能火,我看过很多游记,都很火,知道为什么吗?就像我一样的人很多很多,被生活所束缚着,想,但是没去过。永远都是向往。”
她说:“你肯定可以,你写的文章我看过,但是太局限性了,你不说你也想走出去吗?现在敢吗?”
我说:“我不是你。我有自驾游的梦想不假,但始终都是梦想。真到了选择的时候,各种理由。想太多。”
她说:“我为什么去?要的是结果还是过程,遵循自己的内心就好。”
我说:“有多少人能像你一样,脱离柴米油盐的缠绕?说走就走的旅行?对于百分之七十的人来说,都是梦想。”
她说:“假如,我是说假如,你走出去,最想去什么地?”
我说:“不知道,没想过,想的更多的是走出去,忽略了这个问题。去哪重要吗?”
她说:“我们生活在惯性当中,每天的生活习惯时刻在牵制着你,唯有打破这种习惯才能改变你自己,我们最害怕的就是打破自己的习惯,对未知的新变化产有恐惧感。想一万次不如去做一次。你写的文章用心不假,但缺少的就是这些打破常规的东西,别让自己后悔。如果你真的走出去了,你的读者就会像你羡慕我一样。会更有神秘感,感觉不可及,瞬间高大上。因为只有经历过繁华的平静才是真正的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