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Michelle忧桑了,因为她也出现了网络恐惧症,让她非常焦虑。她的问题一经po出,又让大家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我帮她梳理了一下,让她好了一些,觉得这个问题需要再次认真地探讨一下。
上了很多网课,听了很多达人的建议,一开始满满鸡血,后面满满焦虑。在知识红利即将结束的时候,越来越多人焦虑了。分享的是Michelle地案例,但说的可能是你。
那下面我分享一下和她交流的内容,关于焦虑的成因和解决方案。
1.分割VS融合
Michelle犯了一个典型的误区,她讲工作,访谈,自我成长,社群完全独立开了。她认为自己投入工作是一个时间,访谈是一个时间,自我成长和反思是一个时间,似乎没有发现其中的链接,也不知道怎么链接。所以她会觉得说,我一天只有24小时,工作已经占了10小时,睡觉吃饭占了另外的10小时,只剩4小时,我怎么会够用?不知道你是不是这么分配时间的,虽然我这么说简单粗暴了一点,但你有没有发现,你这个时候谈时间,它是单独被你分割开来了。
而只要你稍微留心你的心目中的榜样,他们都是把生活学习和工作融合的非常好的人,这3者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而是一个彼此辅佐,共同发展的局面。举个例子,我非常鼓励她去采访他人,然后她真的去做了。但是她少做了一件事,就是怎么转化这个项目,怎么和她做的其他事情串联起来。她可以把采访学习到的经验,写成自己的专栏,心得用在她的本职工作上,还可以邀请他们进行线上分享。还是那句话:一技多用!再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很多人会觉得我标签很多,又是会长,又是宝妈,又看那么多书,又做社群运营,你不焦虑啊!在开始以前,我焦虑死了好吗?几度想放弃,直到我发现我在工作以外的历练,给我的本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我才意识到这个价值。我工作以外不小心锻炼的运营能力,领导能力,策划能力都被我用在了工作上。我在工作上的沟通能力和开会,也被我用到了家庭管理上。深挖下去,生活工作和自己,底层逻辑和能力是想通的。
2.多VS目标
因为Michelle 非常认真,老板非常欣赏她,给了她更多的工作机会。再加上她经常去拜访前辈,采访很多人,导致她的输入信息很多,需要做的选择很多,听到了越来越多的观点和主张。
有没有觉得这个很像吃自助餐,看着这么多美食,都好想吃哦!然后一定要要吃到死撑,才能值回饭钱,才能对得起美食。但!最后,消化不良了,肠胃不适了。这样的心理现象特别像现在“贪婪”地去上网课是一样的道理。
网课,这个因素之前我们聊过很多次。但还有一个因素,也一定要强调出来,就是“勾搭”。其实我们与他人接触得越多,情绪波动起伏的可能性越大。他们都是某种程度上我们对我们有启发的人,他们说的信息和观点我们可能很看中。所以,因为见的人多,某种程度上我们情绪一直被撩动,并且我们可能还不一定能注意到。
但,去拜访前辈,勾搭大神,学习提升都很重要啊!我们怎么能脱离呢!
对,是不能。但方法可能错了。我们还是要想说我们去采访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学这个东西?解决清楚这个原因以后,我们还得要给自己设置一个小目标。带着目标去,无论是采访和学习,效率都会提高很多。而且梳理清楚目标,能帮你发现不同人之间,不同课程之间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答复,给你不一样的启发。最终你会发现,自己的需要的是目标,而不是那么多的形式。
4.文案VS反侦查
我特别记得电影《华尔街之狼》里的最后一个场景,男神问大家:how to sell a pen?你就会知道文案到底在干嘛。它的功能是在我们的意识中创造你的潜在需求,煽动你的欲望。只要你写过一篇文案,你就会了解我在说什么。
现在利用反侦查的原理,你不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你就等于被写的人掌握了“主动权”。他们写的及时现在你不想要拥有的,但在你的心里种下了种子,你不去学,不去听,你总觉得难受。但,你如果站在“反侦查”的角度看文案,以研究者的心态而不是消费者的心态看,文案的刺激力量会小很多。
5.自我否定VS理性乐观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一种特别可怕的现象出现了:所有问题一出现,我们总会把责任怪在自己的身上,我们开始反思自己到底哪里做的不对,哪里做的不好,导致我们不能和偶像一样。
但真相是,个人原因只是其中一部分,我们需要理性客观地分析原因。这个原因可能是你所处的环境,所面对的人群,还有可能是其他的因素,但不能仅仅只是责怪自己。当自己真的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完成课程时,告诉自己接下去应该要怎么办,下次要如何避免,然后收拾好心情再次出发。
最后再唠叨一句,在互联网学习和社交中,我们要让自己掌握主动权,好好利用好这么棒的资源和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