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季羡林先生的大名已经很久了,时至今日我才真正读到他的作品。如饥似渴般读完,感觉相见恨晚。
看季老的作品,就好像是跟一个忘年之交的长者,在午后边喝茶边聊天。既亲切又幽默,而且充满了智慧。从季老的作品中不仅收获了很多人生智慧,而且也被这位长者散发出的气质深深感染。
“真”,是最大的感受。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在“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一篇中,毫不掩饰的调侃“中国知识分子是中国国粹——面子的主要卫道士”。譬如说诸葛亮既想出仕,又好面子,非得搞出一个“三顾茅庐”才满意。而季大师自己就是一个知识分子,这无疑也是在调侃自己。
他对哲学的观点更加有意思,说自己对哲学完全不懂。而且很直接了当的批判那些哲学家,常常都是故弄玄虚,弄到最后自己也不懂。对于西方哲学那一套推理、逻辑什么的更是嗤之以鼻。觉得这种分析、分析、再分析的方法,还不如中国古代哲学的表达方式,以生动的意向,凡人的语言,综合的思维模式,貌似模糊实际豁亮,能给人以总体的概念或印象。
他是完全不怕说话得罪别人,甚至得罪大师的。冯友兰在他的《中国哲学简史》中批判中国古代哲学太抽象,都是结论,没有推理过程,更没有举例,很多意思都只能自己去猜、去领悟。季大师的观点和大师冯友兰可谓针锋相对。
我们现在都很怕说真话,毕竟说真话总避免不了得罪人。而季老不仅说别人,说自己也是一样的。他说自己年轻时所谓的淡泊名利,其实多半是假象。现在很多的偶像、大师,包装自己还来不及,像季老这样揭自己短的人还真不多见。
季大师的幽默和风趣,也是处处可见。有个“新民晚报”的编辑贺小钢,从开始跟季老约稿,到稿子已经连续发了三年才见上面。就这个名字,季大师一直以为是男同志,没想到贺小钢自我介绍完后,他和助理都愣了,然后是哈哈大笑。“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另一个故事也是编辑的。有个编辑跟季大师约稿,期望他写“哲学禅思”之类的内容,他觉得这些内容他写不出来也不想写,就搁置不答。结果这个编辑不但没忘,还打来长途电话。他觉得既羞愧又惶恐,真想挖个地洞钻进去。结果对方一而再电话来,他实在放不下面子,只好答应了。
一个享誉国际的大师,要拒绝一个小编辑,都不用自己出手,派秘书就够了。但大师这种行为,就像一个老小孩,活灵活现、充满童趣。
另外,从文章里面可以深刻的感觉到,季大师是一个特别正能量、特别乐观又特别爱国的人。我觉得这点其实也很难。我们看到很多作家,都是愤世嫉俗、忧国忧民甚至借古讽今的。但季老完全不是,很多事情经历了,看透了,反而乐观了。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智慧和洞见。其实我们不乏见到有知识、有智慧的作家。但他们说一个道理或者某个观点,总要旁征博引,长篇累牍,但看完总让人感觉“不明觉厉”、不知所云。而季老的智慧才是“大智慧”,他的大部分文章都是“千字文”。这么短的篇幅要说明一个大道理,譬如“人生的意义”,难度不言而喻。
虽然很难,但季大师的文章总是把这种大道理,用最简单、最朴素的语言讲出来。不仅篇幅短,而且完全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在“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短文中,他最后总结到: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朴素的大道理。比如“不完美才是人生”、“与其完满、不如自在”、“正义只站在强者这一边”、“天资+勤奋+机遇=成功”等。
季羡林大师历经三个朝代,见证了那么多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他心装万物,却活得如此通透、如此自在,真是让人既佩服又羡慕。